如果一个人总是删掉你,然后又忍不住加回来,说明什么呢?-微信“最讨厌的功能”,终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某个朋友或者亲密的人,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委屈,把你从社交软件里删了,没过几天又犹豫着重新加回来。
周而复始,删删加加,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小风波。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幼稚,细细体会,却藏着许多人性中的柔软与挣扎。
删掉你,是情绪的宣泄,是短暂的决绝。在那个瞬间,也许心里是千头万绪压成的一句:“算了,不联系就不联系!”可古人云,“人不读书性自孤,心不通人情自闭。”。
删人的那一刻,大多不是痛快,反而是沉重和孤单,是在情感对弈中的一次‘自罚三杯’。谁没有过因为气头上说狠话、做绝事,事后又悔恨自己不够成熟?
再次加回来,不过是情感的“回流”,是想念的潮水托着自尊向你缓慢靠近。白居易说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能让一个人反复牵挂,不舍得轻易放下的,终归还是少数。加回来的举动,何尝不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中满满的柔情与不甘?
很多时候,这样删删加加的人并非真的不在乎你,相反,他们太在意你的存在。只是有些话说不出口,有些委屈不敢埋怨,于是选择最极端也最无声的方式来告诉你:我在意,只是不会表达。
他们可能自尊心太强,或者害怕自己的低姿态被看轻,于是靠这种“进退两难”的小动作,一边审视你的反应,一边给自己找台阶下。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反馈司空见惯。多少次,我们在夜深人静时,不自觉点开对方的朋友圈,看早已熟悉的动态,又怕被发现只好默默退出。
不敢主动联系,却又在对方偶尔甩来消息时欣喜若狂。大家都很明白,人这一生能遇到志同道合、聊得来的朋友本就不易,感情来之不易,就不要轻易松手。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很多人删掉你的背后,并非不爱,而是“言语难尽情意浓”。
他们期待你一个回头,期待这段关系可以自然而然地继续。加回来的那一刻,实则已卸下全部的伪装,只等你一句温柔的回应。
他们这样反反复复,也是在用力保护着自己柔软的内心。人的感情如同薄冰,脆弱又珍贵,总希望别人能懂,哪怕仅有一次。
现实世界里,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的少之又少。多数人都是“删的时候心如刀割,加回来却不敢多问一句”,只希望不要错过你一丝温柔的回应。
这份反反复复,是一种深深的不舍和牵挂。世间的关系,总是要经历一些曲折才能长久。删了再加的举动透露的是人在感情中的倔强与软弱,成长与迷茫。
或许成年人最高级的浪漫,就是“哪怕你删掉过我,只要你回头,依然愿意给你一个拥抱”。
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孤岛,总渴望有人能不畏风浪,愿意一次次靠岸。“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既然世事不能如初,那就学会包容彼此的不完美,理解对方的小脾气和那些不好说出口的需要。
一个人总是删掉又加回来,未必代表什么坏事,可能只是感情深处的一种试探和关切。
有些人,走着走着自然就散了;有些人,即使千山万水,也难以割舍。
愿我们都能明白珍惜眼前、用心沟通,与懂你的人,山高水长,别来无恙。
朋友圈又被点赞刷屏了?
微信7月初悄悄测试新功能,关闭“共同好友点赞提醒”终于能治这病。
早该这么干了,朋友圈终于回归清净本质。
多少人有过这种经历:刚给朋友动态点完赞,手机突然疯狂震动。
点开一看,十几个小红点全是张三李四给同条朋友圈点赞的通知。
最尴尬的是前任现任同时在评论区出现,系统还贴心地提醒你“快去看他们互动”。
这种设计简直就是社交绑架,逼人围观无效信息。
这次更新其实很巧妙。
关了共友提醒,自己点赞过的内容有新评论照样能收到通知。
既保留真实互动,又过滤掉噪音干扰。
实测安卓和iOS更新到最新版,在朋友圈消息列表右上角戳两次就能找到开关。
可惜现在还是灰度测试,没轮到的用户还得再忍忍。
仔细想想,朋友圈早该做减法了。
谁真关心陌生人给同事自拍点赞?
那些“小红点焦虑”本质是产品设计的锅。
斯坦福研究早就说过,62%的用户会因未读通知分心。
这次改动算是微信终于承认:不是所有互动都值得推送给用户。
其实这事挺有意思。
朋友圈刚兴起时,共同点赞通知还能拉近疏远关系。
现在熟人社交基本转移到私聊和小群,朋友圈早变成半公开场所。
继续推送共友互动,就像硬把广场舞音乐塞进你耳机——不是热闹,是噪音污染。
热搜评论区炸出一堆心声。
有人喊“建议下次取消拍一拍”,更多人求着出“屏蔽工作群艾特全体成员”。
要我说啊,最该加的是双向删除检测功能。
还有那个拍一拍后缀,误触领导时能原地爆炸三次。
朋友圈早该回归本源了。
与其被算法逼着当点赞工具人,不如把选择权真正还给用户。
这次改动虽然微小,至少证明产品团队终于开始琢磨:到底什么信息对用户才算真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