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 为常民写作的责任感
2020年七月,历史学家许倬云年满九十。最近出版的《许倬云说美国》成为他的封笔之作。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一个江南士大夫家庭,他的人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热点话题,兼具旧式文人的气质和对时代脉动的把握。他在东西方之间游走,既带有东方文明的视角,也深谙西方文明的精髓。他的写作既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又因通俗历史作品而广为人知。他试图在学界与大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体现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以及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化与通俗化写作日益分化的当下,许倬云的公共历史写作是否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许多人只知道许倬云是那位写出“中国三部曲”的著名历史学家,却对他横跨新旧时代、游走于东西方、连接学术与大众的特点了解甚少。许倬云为何会为大众写历史普及著作?这与他的学术研究有何联系?事实上,他的严肃学术著作和通俗历史著作中的问题意识和视角是相通的。与许多埋首于象牙塔的学者不同,许倬云关心的问题和他的探索方向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通过梳理他的学思历程,我们可以找到他日后学术研究和社会介入的线索。
抗战经历深刻影响了许倬云的成长。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抗战时期的经历时,许倬云眼中泛红,声音沙哑。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农村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第一本英文专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第二本英文专著《汉代农业》都与中国古代农村有关。抗战期间,许倬云的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因此不能远离前线。许倬云随父亲四处奔波,目睹了贫苦百姓的生活,这些经历促使他选择研究中国古代农村。许倬云: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 为常民写作的责任感 许倬云: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 为常民写作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