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热映唤起市民寻根热 家族档案查询热潮(挖煤小伙回应逆袭成北工大博士
随着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南京市民掀起了一股家族户籍档案的“寻根热”。一张户籍卡、一张照片成为跨越时空的血脉印证,不少市民通过查档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祖辈影像。
28岁的南京市民杨思娴查询到了爷爷和太爷爷的民国档案。她颤抖着指尖轻触着两张户籍卡。80年前的照片中,青年梳着整齐的寸头,眼神清亮;另一张户籍卡上的职业用娟秀的小楷标注:电灯匠;出生日期写着:民国前20年(1892年)。
清晰度远超想象的照片和毛笔手写的户籍登记信息让杨思娴感到新奇又激动。她表示,之所以要查档是因为看完《南京照相馆》后发现,电影里吉祥照相馆的原型就在夫子庙附近。“我爷爷住在长生祠,离夫子庙很近。我就想,他们当年会不会也在原型照相馆拍过照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查询到了两位祖辈的档案。“这是我第一次看到15岁的爷爷,第一次看到太爷爷。没想到照片这么清楚,当时我瞬间热泪盈眶。”。
这样的瞬间,近几日在南京市档案馆频频上演。自《南京照相馆》上映后,本地民国户籍档案查询量远超往常。工作人员介绍,来查的人太多了,多出他们的预料。年轻人网上登记查询,还有一些带着老人口述的线索跑来现场咨询。
当时的户籍档案不仅记录着姓名、职业,还藏着时代印记。社交平台上,网友们津津乐道着民国户籍卡上的一些细节——每根手指的斗和箕都需在档案上用三角形和圆形标注清楚。不少人好奇,“戚谊”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亲戚情谊,表示亲戚关系。部分查询到档案的网友甚至开始了左邻右舍的认亲:“我们的爷爷奶奶住得好近!都住大板巷,会不会是邻居?一个77号,一个20号……”。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数据。根据统计结果,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到32。85亿,同比增长20。6%。城镇居民出游人次为24。52亿,同比增长17。5%,农村居民出游人次为8。33亿,同比增长30。6%。
同期,国内居民出游花费总计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出游花费2。60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55万亿元,同比增长30。1%。
两辆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其中一辆是网约车,车上还有乘客。网约车司机试图驾车离开,另一名车主要求他停下来报警处理,并警告如果离开将被视为肇事逃逸。然而,网约车司机不仅不听劝告,还对那名车主出言不逊。
事后,当事男子拨打了报警电话,警方通知网约车司机前往交警大队处理事故。两人再次见面时,网约车司机突然下跪请求对方不要让他失去工作。他的行为并非出于认识到错误,而是担心因此丢掉饭碗。
看到司机下跪的样子让人感到不适,反而怀念起他之前强硬的态度。在学驾照时,大家都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必须拨打报警电话。这名网约车司机显然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常识,这表明他在学习交通法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