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新规:2025起驾照岁数限制调整,超过这个岁数将不能开车(王健林突发,万达天
2025年实施的新修订《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驾驶年龄限制进行调整,不同准驾车型的年龄有不同规定。
小型汽车:年龄需在18周岁以上,没有上限要求,但要有健康体检报告;大型客车等车型:年龄需在22周岁以上,63周岁以下。
对于一下特殊情况也有相关规定,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人员,通过能力测试后,还可申请增驾C6驾驶证或原准驾车型资格期限,延长期最长不超过3年。
2025年,驾驶证岁数限制迎来调整,这一变动犹如一颗投入交通领域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此次调整并非随意之举,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安全角度出发,岁数限制的调整是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视力、听力、反应能力以及肢体协调性等都可能大不如前。
在驾驶过程中,身体指标的下降会直接影响驾驶员对路况的判断和应对能力。例如,老年驾驶员可能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
合理调整驾驶证岁数限制,可以有效降低因身体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概率,保护驾驶员自身以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社会资源分配层面来看,这一调整有助于优化交通资源的利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交通出行的需求和方式存在差异。
年轻群体可能更倾向于自驾出行,以满足工作、社交和娱乐等多种需求;而老年群体在出行频率和方式上可能相对较为灵活和多样。
适当调整驾驶证岁数限制,可以使交通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避免因部分老年驾驶员身体状况不佳却仍坚持驾驶而造成的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这一调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老年驾驶员认为,年龄不应成为限制他们开车的唯一因素,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就应该享有继续驾驶的权利。
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有些老年人虽然年龄较大,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驾驶技术也十分娴熟。
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更加科学、个性化的评估机制,除了年龄限制外,结合老年人的身体检查报告、驾驶技能测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其是否具备继续驾驶的能力。
2025年驾驶证岁数限制的调整,是交通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既体现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老年驾驶员的合理诉求,通过完善评估机制等方式,实现安全与便利的平衡,让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高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1岁的王健林,又有了新麻烦。
01万达突发,股权冻结。
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万达商管新增两则股权冻结信息。
此番冻结总金额超过1。4亿,冻结期限三年,执行法院均为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股权被冻结,不仅意味着这部分股份无法自由流通、质押或交易,更暴露出万达集团日益恶化的现金流状况和债务负担。
正所谓祸不单行,在新增股权冻结消息的同时,万达还因未履行法院判决,被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其中,公司及法人张春远被限制高消费。
根据执行信息,仅6月,万达商管就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被强制执行157万元,而这,仅是“冰山一角”。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以来,大连万达集团已新增多条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信息。
截至目前,其被执行总金额已超75亿元。
令人唏嘘的是,这个曾经能在全国铺设上百座万达广场的地产巨人,如今却频频被卷入各种司法纠纷,只能靠着一次次资产出售艰难补漏。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会发现,2024年,万达累计出售了26座万达广场,到了今年年初,又有5座广场被接连卖出。
紧接着在4月,万达还为了偿还债务出售了酒店管理业务,到了五月,“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人们常说“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但在王健林身上,这句话显得格外沉重。
02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说起来,王健林当下面临的危机,其实是一场长达七年的债务拉扯。
回顾过去十年,王健林做过两个大胆的决定。
第一个是在2016年,认为港股市场低估万达价值,决意从港交所退市,转而寻求A股上市。
为了确保退市后的重返资本市场顺利推进,他与包括社保基金、中金、国寿在内的投资人签下对赌协议。
若万达未能在两年内完成A股上市,需按高溢价回购股份并支付不菲利息。
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资本豪赌。但在那时的王健林看来,胜算或许仍在手中。
然而现实迅速给出冷酷答卷:2017年,金融去杠杆政策开启,地产融资全面收紧。
资本市场风向陡转,万达的A股梦被按下暂停键,这场“闪电退港、迅速登陆”的豪情操作,逐渐演变为沉重包袱。
从此,王健林踏上一条“变卖家产”的还债之路。
酒店、旅游城、海外项目接连转手,万达开始向“轻资产”转型,集中资源发展商业管理业务,寻求脱离地产周期桎梏。
2021年,万达放弃A股计划,改由旗下“珠海万达商管”冲击港股IPO,再次签下380亿对赌协议。
这一次,他将更多希望寄托于“轻资产”带来的融资想象力。
然而,四次冲击IPO失败,最终以让出控股权收场。
太盟资本牵头财团以600亿元拿走珠海万达商管60%的股权,王健林被动稀释为“小股东”。
换言之,王健林为了保住企业不彻底崩塌,只能交出权杖、忍痛割肉。
对于资方来说,“去万达化”是风控,是确保投资安全?。
但对王健林而言,这不仅是对个人权力的让渡,更是对其一手打造的“万达帝国”的割裂。
而这一切,还远未到终点。
03 71岁王健林,还在坚守。
如今,王健林已经71岁,仍奔波在债务谈判、资产腾挪、资本重组的最前线。
还记得在6月底,《新财富》杂志第23次发布了500创富榜,在最新的榜单中,他与儿子王思聪的家族财富已缩水至588亿元,排在第51位。
这个数字,距离他在2016年巅峰时期的330亿美元财富,几乎腰斩两次。
然而,让人更为唏嘘的,是“万达接班人”的悬而未决。
王思聪,这位曾被视为最具“富二代代表性”的人物,几次三番公开表示不愿接班。
前不久,王思聪更是从自己创办的寰聚商业中撤出,由何猷君旗下公司接盘,企业管理层也实现大换血。
图源:天眼查?。
要知道,成立于2023年的北京寰聚,原本是王思聪亲自操盘的文旅项目平台。
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王思聪又在这条创业道路上望而却步,让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事实上,从一开始,王健林和王思聪的商业路径就截然不同。
前者以地产为轴,讲的是“规模、布局、融资”的大企业逻辑;后者则追求“体验、创意、年轻人”的新潮叙事。
在电商参考看来,二者一个代表旧时代的秩序和系统,一个则代表当代商业的流动与个性。
但问题是,万达这样的超级企业,需要的是极强组织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王思聪的“不愿接班”虽情理之中,却让王健林未来的“交棒”成了空谈。
面对资方掌权、债务压顶、接班真空,王健林面临的是一场“身退而心不能退”的持久战。
他既要设法稳住剩余资产的基本盘,又要继续寻找资本市场的出口,更要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保持万达品牌的最低限度完整。
“活下去,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
这句话,王健林近年来反复强调。
每一笔债务的妥协,每一次资产的割舍,都是他与时代博弈的代价。
当年他立下的宏图——“一个万达广场就是一个城市中心”,曾是一代地产人的梦想范本。
而今,这句话依然挂在官网首页,但背后,是一片片售出的土地、一场场转让的交易、一位年过七旬老企业家的孤独战斗。
在风雨未定的2025年,王健林的故事,还没有结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仗,他依然在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