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一炸。突破全世界的底线,我国面临的威胁比黎巴嫩更大(如果在家突发脑梗,黄
一个标志的诞生…!
它是一个红色的十字,在一块白布上。这个图案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它和瑞士的旗子图案颜色正好相反。这样做,是为了向那个国家的精神表达敬意,也为了清楚地表明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这个设计的背后,是一个人。
他叫亨利·杜南。
他做了件大事,可他自己的晚年过得怎么样呢?
他拿到过诺贝尔的和平奖金,却把钱都捐出去了。他自己最后的生活很艰难,钱也不多。这种行为,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建立的那个组织,却活了下来。
一百多年过去了。
这个组织还在世界各地忙碌着,在192个国家里,哪里有灾难,哪里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就会出现。
他们有一个原则—帮忙,但是不参与纷争。
这个原则让他们能存在很久。比如土耳其那个地方,他们不用红十字,用的是红色的月亮。那个组织也接受了。这种包容,让他们躲过了很多麻烦。
这个组织的名字,就是红十字。
这一切,都源于一场可怕的战争。
那是在1863年。
地点是索尔弗利诺。
亨利·杜南是个银行家,他到了那里,看到了他一生都忘不掉的场面。
战场上到处都是受伤的士兵……足足有四万个人!
他们躺在地上,血流得到处都是,发出的声音让人心碎。没有人管他们,他们就在那里等着身体变冷。
这个景象深深地刺激了他。
一个普通人,被他看见的可怕事情刺痛了。
他没有扭过头忘记这件事。
他决定要做点什么。
他不是那种只会想,或者只会写文章的人。他要把看到的痛苦,变成实际的行动。
他写了一本书。
书的名字叫《索尔弗利诺回忆录》。
这本书里,他记录了战场上发生的所有事情。
那些细节,那些声音,那些绝望的脸……都写在了纸上。
但这本书不是为了让人读了难过!它更像是一本行动计划书。
书的影响很大。
就在第二年,他推动了一件事。
一个五人委员会被推动成立。
这件事发生在日内瓦。
这个委员会,就是后来那个全球救援组织的最初样子。你看,一个普通人的力量,真的能让世界产生新的规则。
这些规则后来被写进了公约里。
这个公约很重要!
它的名字是日内瓦公约。
这个公约确定了那个白底红十字的图案,就是救护人员的专门标志。有了它,就等于告诉战场上的双方,这是救人的,不能攻击。
这套办法真的有用吗?
在它出现以前,战场上受伤士兵的死亡机会超过了八成。
可是,后来在一场叫日勒苏益格的战役里,受伤的士兵因为有了这套救援体系,很多人活了下来。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那个时代,不只是亨利·杜南一个人在努力。
有一个叫南丁格尔的女士,她也在做着改变。
她在改革战地里的护理工作。我们今天的护士节,还有一个用她名字命名的奖项,都和她的努力分不开。
南丁格尔。
这种从一个点子,变成一个巨大网络的故事,现在也有。
一些公司想要做一些没人做过的事情,不也是这样吗?
特斯拉公司刚开始的时候,那些老牌的汽车公司都看不起它。马斯克那个时候的样子,和当年被人不理解的杜南,是不是有点像?
我们现在对这些事情好像都习惯了。
看到哪里有灾难,就用手机扫个码捐点钱。
看看新闻里救援的画面。
我们好像忘了…。
现代人道救援的源头是一个普通人的情绪。
就是那种看到别人受苦时,自己心里也跟着难受,甚至愤怒的情绪。
当年亨利·杜南推开日内瓦那间会议室的门…。
那里面可没有联合国的大人物给他撑腰。
什么都没有。
只有他看到过的,那些在血里挣扎呼喊的声音。
那些声音,需要有人听见。
更需要听见的人,为他们走出第一步。
他把这件事,从一个人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全世界都在参与的行动。
他自己过得不好,可他留下的东西,却一直在帮助别人。
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更不是只有在医院才能抢救的“高端疾病”。在家、在公司、在地铁上,它随时可能发生。
而真正能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不留下后遗症的,常常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很多人以为,脑梗来了,赶紧叫救护车就行了。但真相是:等救护车来的20分钟,有人已经错过了能救命的5分钟。
你可能没想到,有些脑梗发作的人,明明送到医院时还有心跳,结果却因为在家耽误了那短短的几分钟,从此只能靠轮椅过完下半生。
很多人都在问:脑梗不是突然倒地吗?怎么可能自己救自己?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最大误区。脑梗真正致命的,并不是发作当下,而是你没有对它做出正确反应。
脑梗,全称“脑梗死”,是指大脑某一部分的血管被血栓堵死了,导致那块脑组织缺血坏死。
听起来很吓人,但它的“前奏”其实并不总是那么剧烈,甚至可能只是嘴角歪了、说话有点含糊、胳膊抬不起来。
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被误认为是“太累了”“低血糖”“中午没吃好”。
这,就是脑梗的第一层陷阱。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超过300万人,其中将近80%是脑梗。而脑梗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在发作后的一小时内尚处于可逆阶段,如果能在“黄金5分钟”内采取正确措施,就有可能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不仅错过了黄金5分钟,甚至连“脑梗来了”都没意识到。
很多患者是自己走进医院的,却再也没能自己走出来。
那,这5分钟,究竟该怎么做?
第一件事,不是打电话,不是喝水,也不是休息,而是——马上坐下,保持头部略微抬高,千万不要躺平。
这是一个违背常识的动作。很多人以为晕倒要躺下,其实在脑梗的早期,如果你躺平,大脑的血流可能会进一步受限,加剧缺血区的损伤。而坐起来,能让血压在重力作用下更稳定地供给大脑。
第二步,含服一小片阿司匹林(100毫克以内),如果你不是对这个药过敏,就含在舌头下慢慢溶解。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在血栓刚刚形成的早期阶段,为大脑“挤”出一条生路。
第三步,马上拨打120,但在等待期间,不要闭眼,不要躺下,不要喝水,更不要自己硬撑着走动。
等救护车,是个体力活。但你要知道,这时候的“安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帮助。
在西医理论中,这一系列动作是为了稳定血流、减缓血栓发展、预留治疗窗口。而中医怎么看?古人称脑梗为“中风”,认为是“风、痰、火、瘀”交杂所致。中医讲究“急则治标”,这时候,按压合谷、百会、内关三穴,有助于调理气血、稳定神志。
有些老中医甚至会用刮痧或刺血的方法缓解中风先兆,但这类操作必须在专业指导下完成,不可擅自模仿。
而我们普通人,做得到的,就是前面那三步。
坐起——含药——等救援。
听起来简单,其实不然。
因为很多时候,真正拖延你的不是行动慢,而是“侥幸心理”。“可能不是脑梗吧?”“再休息一下看看。”“吃点糖就好了。”这些念头,才是杀死一个人最快的凶手。
有研究显示,在家发作脑梗的病人中,有超过60%是在发作20分钟后才拨打急救电话。而在这段时间里,血管已经完全闭塞,脑细胞开始大面积坏死。
你可能以为你在“观察”,但其实你在“放弃”。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不要喝水,不要喝水,不要喝水。
我们中国人讲究“发病吃药喝水”,但在脑梗急性期,喝水可能会让吞咽困难的患者呛咳,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加速病情恶化。
这不是夸张,而是无数病例中反复验证过的事实。
而在等待救护车的时候,把自己的病情说得越清楚越好,比如“突然嘴歪”“说话不清”“一侧胳膊抬不起来”“有高血压史”。如果旁边有家人,一定要记录发作时间点,因为医生判断“是否能溶栓”的标准之一就是发病时间。
越早,越有希望。
很多人以为,脑梗来了就只有等医生救,其实你自己才是第一道防线。医生抢救的是“你剩下的部分”,而你这几分钟的应对,决定了你还能留下多少健康的自己。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50岁的男性,在家中突然感觉手脚麻木,说话有点打结。因为曾听过一次社区讲座,他没有躺下,而是坐在沙发上,含了一片阿司匹林,拨打120,告诉接线员“我可能脑梗了”。20分钟后送到医院,溶栓治疗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走路,三天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
如果他当时只是喝点水、休息一下,结局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说,脑梗不是只靠医生抢救的病,它是靠你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最简单的动作。
这,就是“黄金5分钟”的意义。
而它的真正价值,不是你能抢救多少脑细胞,而是你还能守住多少生活的尊严。不是每一次突发都能等来专业人员,不是每一次发作都给你时间准备。你必须提前知道这些,能在真正来临时,不慌、不乱、不错。
有人说:“那我是不是每天都含着阿司匹林等着?”当然不是。阿司匹林是药,不能滥用。但如果你是高危人群,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家里常备一盒低剂量阿司匹林,是极有必要的。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视了——脑梗是可以预防的。中医讲“未病先防”,意思是,别等病来了再后悔。平时少油少盐、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才是从根本上减少脑梗的概率。
西医也有明确研究指出,控制好血压,是预防脑梗的头等大事。血压每降低10毫米汞柱,脑卒中风险就下降约30%。
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才是最终的护身符。
而当危险真的来了,请你记住一个残酷的事实:医生能救命,但救不了你错过的那5分钟。
所以,如果你愿意学点自救知识,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而是为了,哪怕有一天倒下,也能自己把自己扶起来。
相信我,这一刻的冷静和果断,比任何医院的仪器都更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高蓉蓉,郑素芳,李春花,等。我国脑卒中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11)!1011-1016。
[2]张晓红,王立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溶栓治疗的时限与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5,28(01)!22-26?。
[3]刘志勇,陈立,王斌,等。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救治路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4,31(06)!5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