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康养为避暑旅游添动能 暑期预订量激增(央行: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
7月13日,全国高温影响面积达214万平方公里,预计未来大范围高温天气仍将持续。2025年夏天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强,范围大,避暑旅游需求也提前释放,并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随着暑期的开始,避暑旅游进入高位运行阶段。OTA数据显示,与2024年相比,今年避暑旅游的机票、酒店、门票、租车等预订量同比均有大幅增长,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是热门目的地。
文旅部门和气象部门共同为广大游客夏季避暑推出了多条线路和多种优惠举措。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出16条“2025年避暑旅游路线”。涉及的相关地方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丰富的文旅消费优惠措施和特色文旅活动。游客在享受清凉避暑、领略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还可享受实实在在的旅游消费优惠,参与各地举办的森林音乐节、星空露营、民俗文化展演、清凉美食节、高山漂流、溶洞探秘、特色集市等丰富多彩的夏季主题活动。
传统和新兴避暑旅游目的地都做足准备,不断推陈出新,丰富避暑季产品。贵州重点打造“清凉观赛、清凉文化、清凉旅居”三个板块。黑龙江抢抓“后亚冬”机遇,启动避暑旅游“百日行动”,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学”全要素供给,努力打造全国夏季避暑旅游引领区。河南虽然不是传统避暑旅游目的地,但围绕夏季消费热点,持续开展消夏避暑活动。结合夏季群众文旅需求,以“夏爽中原·老家河南”为主题,开展艺术、美食、红色、旅居、研学等特色活动,共同织就河南暑期文旅活力场景。
避暑旅游不只是躲高温,图个凉快。其本质是气候康养,涉及旅居、会议会展、研学等多个行业和产业。避暑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综合带动作用,涉及房地产去库存、碳排放、柔性人才引进、社会共治共享等。例如,2024年贵州安顺市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背景下,深挖气候、生态等比较优势,积极引进拓展省外客源,推进打造避暑旅居产业,为全市房地产市场加速止跌回稳提供了有力支撑。
7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27。46万亿元,同比增长8。6%。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3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7。9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2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
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为1。0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了1655亿美元。
门诊中,近些年胰腺炎的诊断数量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
很多患者满脸疑惑地问:“医生,我也不喝酒,怎么查出胰腺炎了?”可见,胰腺炎的“黑手”,早已悄悄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就在冰箱里!
胰腺炎不再“罕见”,正在悄悄“全民化”
胰腺,这个藏在胃后、身长不过15厘米的小器官,虽然“个头不大”,却掌管着身体的“消化大权”——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同时还肩负着调节血糖的重任。一旦胰腺“闹脾气”,轻则腹痛难忍,重则危及生命。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2024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急性胰腺炎患者超过3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超过七成属中重度病例,住院率和死亡率都不容小觑。
过去,胰腺炎的“罪魁祸首”常被认为是酗酒和胆结石,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高危人群”也中招。医学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冰箱中的“隐形杀手”,成为了新一代胰腺炎的推手。
冰箱不是保险箱,这4种久置食物是“定时炸弹”
在很多中国家庭,冰箱几乎成了“第二个仓库”,剩菜剩饭、腌制品、半成品塞得满满当当。然而看似“干净整洁”的冷藏环境,却可能暗藏健康隐患。
一、反复加热的剩饭剩菜。
“剩饭热一热,吃不死人”,这是不少家庭的“厨房哲学”。反复加热的食物中,脂肪氧化物和亚硝酸盐含量会显著增加。这些物质不仅可能引起胃肠炎症,还会刺激胰腺反应,引发胰液大量分泌,诱发胰腺炎。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2023年接诊的一位40岁女性患者,因连续三天吃冰箱里的剩饭菜突发急性胰腺炎,经抢救才脱离危险。医生指出,其胰腺损伤与反复进食剩菜密切相关。
二、冰箱里的腌制食品。
腊肉、咸鱼、咸蛋……这些带有“浓浓乡愁”的美食,常年占据冰箱上层。但研究显示,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亚硝酸盐,会增加胰腺负担,长期摄入或诱发慢性胰腺损伤,甚至有致癌风险。
“吃多了,胰腺可受不了!”一句俗语虽俗,却句句扎心。
三、久置的高脂肪熟食。
炸鸡、红烧肉、烧烤等高脂食物,往往吃不完就被打包进冰箱“留待他日”。但冷藏后的高脂肪食物,脂肪氧化更严重、滋生细菌的风险更高,再加热后会释放大量自由基,对胰腺健康极为不利。
北京协和医院曾公布一例病例,一位年轻白领连续几天吃冰箱里的炸鸡引发高脂血症,继而诱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周期长达两个月,险些丧命。
四、冰箱中遗忘的水果拼盘或甜品。
很多人以为甜品和水果“无害”,但当它们在冰箱中放置过久,尤其是切开的水果,其中的糖分极易被微生物利用繁殖,生成大量有害代谢产物,一旦摄入,不仅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还可能间接影响胰腺功能。
特别提醒:冰箱不等于“杀菌箱”,食品放进去不是“永生”,而是“限时保存”。
胰腺炎的“蛛丝马迹”,早发现早处理
胰腺炎的症状并非总是“雷霆万钧”,有时只是“阵阵腹痛”,极容易被误以为是胃炎或普通肠胃不适。
典型症状包括!
· 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向背部放射。
· 恶心呕吐,进食即痛?。
· 发热、腹胀、黄疸(在部分病例中)?。
·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显著升高(实验室指标)。
“肚子疼得像被锤子砸,后背也疼得像被针扎”——这是不少胰腺炎患者的真实感受。
有医生表示,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未重视症状,直到出现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坏死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才就诊,往往为时已晚。
凡是中上腹反复胀痛或进食后疼痛加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尤其是有高脂饮食、酗酒或长期吃剩菜习惯的人群更应警惕。
胰腺炎“背后的真凶”:不仅是食物,更是生活方式
除了食物因素,高脂血症、酗酒、胆结石、吸烟、暴饮暴食、精神紧张等,都是胰腺炎的“导火索”。
2022年《中华内科杂志》刊登一项覆盖全国六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18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存在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者患胰腺炎的风险是正常群体的5倍以上。
医学专家指出,胰腺炎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往往是长期不良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积累。
特别提醒: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尤其要警惕胰腺炎的风险。
拯救胰腺,从厨房和习惯做起
预防胰腺炎,不只是医生的事,更是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事。尤其是厨房里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胰腺的命运。
一、饮食要清淡,控制脂肪摄入?。
日常饮食应以低脂、低糖、高纤维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避免油炸、重口、腌制食品,减少动物内脏和高胆固醇食物。
二、杜绝反复加热的剩饭剩菜。
饭不怕凉,就怕反复热。剩菜应在24小时内食用,且加热时务必彻底,不建议反复加热超过一次。
三、定期清理冰箱,合理分类存放。
冰箱应每周清理一次。熟食、生食分开放置,标注存放时间,一般熟食保鲜不应超过两天,生食不超过三天。
四、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科学减压。
酒精是胰腺炎的“头号敌人”,吸烟也会加重胰腺负担。保持良好睡眠、适度运动、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都是对胰腺最好的“保养”。
五、定期体检,关注血脂和胰酶指标。
特别是有家族史、高脂饮食或中老年人群,应定期检查血脂、血糖、胰酶水平,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止胰腺炎的关键。
医生叮嘱:健康管理,是一场全民的长跑
胰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忽视。作为医生,每天面对胰腺炎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焦急,更深知健康教育的重要。
健康管理,不应等到疾病来敲门才开始,而是要从日常生活的一餐一饭、一举一动中做起。
俗话说:“冰箱不是账房先生,不能把旧账老是翻。”同样的,健康也不能总靠“补”,而要靠“防”。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从今天开始,清理冰箱里的“隐形杀手”,守护胰腺的宁静,守护生活的幸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9)!541-55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
[3]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胰腺炎的临床特征与预防策略[J]。医学信息,2024,37(3)!19-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