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回应女子将娃放绿豆框里玩耍 ,餐饮商家被迫卷入外卖补贴战 ,《饿狼传说群狼之
超市回应女子将娃放绿豆框里玩耍。
2025年7月13日,江苏扬州乐润超市内,一名女子将穿着纸尿裤的幼儿放入散装绿豆框中玩耍,孩子赤脚踩豆、抓取入口,家长却在一旁拍摄嬉笑。尽管有顾客劝阻,该女子仍未制止,导致近30斤绿豆因污染报废,超市直接损失超2000元。次日,超市紧急下架召回同批次商品并追责涉事家长,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关于公共文明、商业管理、法律责任的激烈讨论。
核心论点:公共空间“无意识越界”折射社会规则意识的结构性缺失。
超市散装食品区本质是“商品-消费者”的契约空间,其卫生标准受《食品安全法》约束。涉事家长将幼儿放入绿豆框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应保证商品安全”的对应义务,更触碰了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底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超因消费者不当行为导致的商品损耗率达3。7%,其中因儿童接触散装食品造成的污染占比超60%。这种“无意识越界”背后,是部分群体对公共空间属性的认知错位——将商品陈列区等同于家庭客厅,将消费行为异化为娱乐表演。
分论点一:商业管理存在“事后补救”的被动性缺陷。
超市虽在事件后迅速下架召回商品,但其事前防范机制明显滞后。对比日本永旺超市的“三重防护体系”:散装食品区配备透明防尘罩、设置1。2米高隔离带、每15分钟巡查一次,我国商超散装食品区的防护漏洞普遍存在。乐润超市监控显示,涉事区域未张贴“禁止触摸”标识,工作人员在事件发生5分钟内未介入劝阻。这种管理惰性导致公共空间沦为“道德试验场”——当规则执行缺乏刚性,不文明行为便获得滋生土壤。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加强物理防护和人员巡查可使商超商品污染率下降42%,但多数企业因成本考量选择“风险共担”。
分论点二:家长监护责任存在“法律盲区”与“道德失焦”双重困境。
从法律层面看,家长行为涉嫌三重过错:其一,违反《民法典》第34条监护人职责,放任幼儿接触可能引发窒息的绿豆;其二,构成《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的“污染食品”侵权,需承担民事赔偿;其三,破坏《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的公共场所秩序,超市可要求行政处罚。但从道德层面审视,家长拍摄视频时的嬉笑态度,暴露出部分群体对公共规则的轻蔑——将儿童行为视为“天真无邪”,将他人权益视为“可以牺牲的代价”。这种价值观扭曲比事件本身更危险:当“熊孩子”背后站着“熊家长”,社会规则便失去最后一道防线。
反论点:技术手段能否替代规则教育?
部分网友提议在散装食品区安装智能监控,通过AI识别儿童接近行为并自动报警。但东京大学商学研究显示,技术干预仅能解决30%的不文明行为,剩余70%仍需依赖规则意识内化。更关键的是,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人的主体责任——当摄像头成为“电子保姆”,家长更易产生“有人兜底”的侥幸心理。乐润超市事件中,若家长能在第一时间制止幼儿行为,技术手段本可成为冗余配置。
驳论: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惩罚性约束”而非“宽容性共情”。
有观点认为“家长可能不了解规则,应以教育为主”。但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超不文明行为劝阻成功率仅28%,其中63%的失败案例源于“宽容性共情”。在乐润超市事件中,其他顾客的劝阻被家长无视,恰恰证明单纯教育已失效。新加坡《公共环境卫生法》规定,在超市污染食品可处5000新元罚款或3个月监禁,这种“惩罚性约束”使其商超不文明行为发生率不足0。5%。规则需要牙齿,共情不能替代底线。
前瞻性建议:构建“预防-惩戒-修复”的全链条治理机制。
破解此类困境需三方协同:其一,商超应建立“防护标准化体系”,如散装食品区必须配备防尘罩、警示牌、巡查记录仪;其二,立法机关需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细则,明确污染食品的赔偿标准(建议按商品售价10倍处罚);其三,社区应开展“公共空间行为规范”教育,将超市规则纳入学龄前儿童启蒙课程。据清华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模拟测算,若上述措施全面落地,商超不文明行为发生率可从目前的8。3%降至1。5%以下。
从“绿豆框童趣”到“公共文明考题”,这起事件撕开了社会规则意识的一道裂痕。当30斤被污染的绿豆成为文明代价,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公共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无意识越界”都在消解社会信任的基石。或许,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指责某个家长,而在于让每个走进超市的人都能明白:你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公共规则的敬畏。
餐饮商家被迫卷入外卖补贴战。
2025年7月的外卖市场,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平台掀起“百亿补贴战”,消费者以“0元奶茶”“9。9元米粉”薅羊毛,骑手收入因订单激增短暂上涨,但餐饮商家却陷入“虚假繁荣”的困局:一单原价19。8元的米粉,顾客实付9。9元,商家扣除平台抽佣、配送费、物料成本后,到手不足1元。这场资本主导的“流量狂欢”,暴露了外卖行业生态的深层危机。
立论点:外卖补贴战本质是资本对餐饮生态的“掠夺式开发”,短期刺激消费的代价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性损伤。
分论点一:商家被算法与流量绑架,陷入“亏损换单量”的囚徒困境平台通过“流量倾斜”与“排名算法”构建了商家无法挣脱的枷锁。某米粉店老板徐婷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她本不愿参与补贴战,但加盟品牌方为冲单量、赚物料差价,强制将其纳入活动;而个体商家蕾蕾因周边奶茶店集体降价,被迫“打不过就加入”。数据显示,参与“满减”“免单”活动的商家,单量虽暴增10倍,但利润普遍下降60%-80%。更荒诞的是,平台区域经理为完成KPI,私自为商家报名活动,如糖糖的双皮奶被挂上“满12减10”后,实付3元订单让商家倒贴成本。这种“被背刺”的机制,本质是平台将补贴成本转嫁商家,通过算法剥夺其定价自主权。
分论点二:消费者被低价驯化,消费价值观扭曲社交媒体上,“65元搞定一周伙食”“零元购攻略”刷屏,用户为凑满减购买不需要的商品,为抢免单守候至凌晨。某白领坦言:“现在点外卖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有优惠不点就是亏’。”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造成食物浪费,更默许了平台转嫁成本——当茶饮品牌使用过期原料后,部分消费者仍表示“只要便宜,卫生差点也能接受”。平台则通过补贴收集用户数据,构建精准消费画像,为未来“千人千面”定价和广告投放铺路。当用户习惯依赖外卖平台,议价权便集中到资本手中,未来可能通过提高配送费、商家佣金等方式回收成本,形成“补贴-垄断-收割”的闭环。
反论点:补贴战带动消费增量,骑手与商家短期受益支持者认为,补贴战释放了服务消费潜力:美团单日订单突破1。2亿,淘宝闪购日活超2亿,骑手收入普涨50%,餐饮行业迎来20%销量增长。但这种“增量”是建立在扭曲的生态之上。首先,骑手收入增长源于超负荷工作——某骑手晒出订单,3公里配送被要求28分钟内送达,系统规划路线需逆行闯红灯;美团“准时宝”、淘宝“极速达”等榜单将收入与排名挂钩,迫使骑手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至每日14小时。其次,商家增量是“虚假繁荣”:徐婷的店铺堂食与外卖占比从3!1变为1!7,精心装修的店面沦为“打包车间”,而“薅羊毛”的新客几乎无复购率。更致命的是,当补贴退潮,用户会回归理性消费,但商家已因扩张产能陷入“产能过剩”陷阱——如连锁餐饮蛙来哒调研显示,超30%消费者仅因优惠下单,无品牌忠诚度。
驳论:平台“烧钱换市场”不可持续,监管介入迫在眉睫平台并非不知补贴战的危害,但陷入“流量囚徒困境”:美团单日补贴亏损或达8000万元,淘宝500亿补贴分12个月执行,京东“零佣金”政策导致商家“薅羊毛”后流失。某外卖平台前高管透露:“现在大家都在赌对手先撑不住,但谁都不敢先收手。”这种资本游戏已引发监管警惕:2025年5月,五部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禁止“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要求停止通过补贴扭曲市场竞争。京东被迫收缩“拼好饭”等低价业务,转向即时零售;美团优化算法,为骑手预留弹性配送时间;淘宝试点职业伤害保险,试图平衡效率与安全。这些举措表明,行业正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但转型阵痛不可避免——京东一季度新业务亏损13。27亿元,美团需通过增值服务弥补抽成损失。
前瞻性建议:重构“商家-平台-消费者”利益平衡机制破解困局需多方协同:其一,平台应建立“成本共担+利润保障”机制,如美团与品牌餐饮合作推出“品牌卫星店”,省去门店成本,让商家专注外卖经营;其二,监管需强化动态合规,要求平台定期报送商户资质,建立“黑名单”共享系统,防止“幽灵餐厅”跨平台转移;其三,消费者需意识到低价背后可能是品质缩水或劳动者权益受损,通过“用脚投票”支持品质商家,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例如,上海某社区发起“拒绝9块9外卖”倡议后,周边餐饮店堂食客流量回升30%,商家得以专注提升菜品质量。
外卖补贴战的本质,是资本用短期利益绑架行业生态的“掠夺式开发”。当商家在算法中失去定价权,当骑手在系统中沦为“工具人”,当消费者被低价驯化为“薅羊毛机器”,这场狂欢已背离商业本质。真正的行业进步,不应建立在资本烧钱、技术压榨、人性扭曲的基础上,而应通过创新供给、优化服务、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否则,当泡沫破灭时,留下的只有商家倒闭的空铺、骑手事故的新闻,以及消费者对“便宜没好货”的集体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