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真明显 ,一顿暴打,伊朗进口
有人说,来过中国的人,回去以后就不一样了。他们心里想的,嘴里说的,老是关于中国的事。这就像一个瘾,离不开。
飞机刚到的时候,外国人看到机场,都发出声音。他们以前听人说中国不富裕,但是这里很大,人也很多。他们看到的东西,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机场里,到处都有人帮忙。说的语言也多。牌子上也有字,教你怎么走。不用出机场,就能去别的地方。他们看到这些,都呆住了。方便得让人说不出话。
一个外国人在商店休息时,把电脑放在那里。两个小时后回去找,电脑还在,没有动。他找到电脑,很高兴地说:“这要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电脑早就没有了。”。
街上很干净。房子很高。车子会让开走路的人。本地人也很热情。这些都让外国人觉得,中国欢迎他们。以前那些说坏话的人,现在也没有办法了。
他们以前想,中国这边的人没钱,过得不好。连茶叶蛋都吃不起。这个想法不对。台湾早年也有人相信。来了中国,才知道那些专家说的不对。
“茶叶蛋在中国,不算什么。” 这句话是真的。中国好吃的饭菜很多。茶叶蛋排不上。
在北京的小巷里,能闻到烤鸭的香味。烤鸭皮很脆,肉很香。吃一口,就有人叫:“啊,太好了!”。
到了山西,面条有好多做法。外国人看得很奇怪,他们觉得这样做面条很新奇。这和他们平时吃的不一样。
四川的火锅,又麻又辣。一上来,就有人开始吃肉。虽然辣得眼睛里有水,嘴巴还是不停地嚼。
一个美国人回去后,吃家里的汉堡和薯条,就吃不下去。他说生活没有意思了。尝了中国真正的饭,别的地方的饭就觉得不好。
韩国人也很喜欢中国。在街上,他们和西瓜一起拍照。西瓜在那里很贵,一个都要很多钱。普通人不能随便吃。可在中国,西瓜可以随便吃。
晚上在中国的街上,外国人也很感动。夜市里人很多。广场上有人跳舞。大家都开开心心地过晚上。
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晚上天黑了就要回家。美国说有自由,可是那里的人可以买枪。在中国,晚上很晚回家,也不怕有危险。这里和他们国家不一样。
有人回家的时候,行李箱里装满了老干妈和火锅底料。他们想把中国好吃的都带走。还有家长说,孩子回去后,一直哭着要吃“中国面面”。以前吃的面,现在都说不好。
“中国发展得真快。” 外国人看到这些都很吃惊。中国的高铁速度很快。有一种火车,可以一小时跑四百五十公里。
坐高铁,车里很稳。手机信号也很好。一个外国人亲身体验后,对看他直播的人说,信号非常好。
“买票也不贵很方便。” 从上海到苏州,半小时就到了,只要四美元。在一些国家,同样的路程,要花好几十倍的钱,时间也要两小时。
在中国,不用现金,用手机扫码就可以。买东西,坐车,都这样。想吃什么,可以点外卖。外卖很快就送到门口。
这个免签政策,让很多人来了中国。他们回去后,都说中国的好。他们说,以前听到的,和自己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现在,很多人都想来中国住。
2025年6月23日深夜,德黑兰的夜空被导弹尾焰撕裂,以色列空军的F-35I隐身战机像幽灵般穿透伊朗防空网,向福尔多核设施投下钻地弹。山体炸开的巨响中,伊朗人终于意识到:他们赖以生存的空防体系,已经被打碎了。
就在这场空袭的前一天,美军B-2隐形轰炸机从迪戈加西亚基地起飞,穿越波斯湾,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实施精确打击。短短48小时,伊朗的核能力、空军基地、雷达站遭到系统性摧毁,以色列国防部甚至公开宣称:“伊朗空军已失去有效反击能力。”。
冲突结束后的第一周,伊朗国防部长阿什蒂亚尼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6月27日,俄罗斯媒体透露:伊朗正在与中国谈判,计划进口40架歼-10CE战斗机。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扔进波斯湾,在伊朗社交媒体上激起千层浪——有人欢呼“猛龙来了,以色列的F-35该怕了”,也有人冷静指出:“40架歼-10CE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一整套能打F-35的体系。”。
伊朗人的焦虑不难理解。过去十年,他们靠俄式装备支撑空防:米格-29、苏-24、甚至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卖的F-14(如今零件都快耗尽)。但面对以色列的“F-35I+E-2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体系压制,这些老飞机像没带眼镜的猎人,根本看不到敌人在哪里。6月23日的空袭中,伊朗空军起飞了20多架米格-29,但连F-35的影子都没碰到,就被电子战压制得雷达黑屏,只能返航。
这时候,歼-10CE进入了伊朗的视野。这款中国造的四代半战机,在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一战成名: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击落了3架印度阵风、1架米格-29、1架苏-30MKI,用实战证明了自己的超视距打击能力和电子对抗水平。相比俄罗斯的苏-35,歼-10CE更便宜(3500万-4000万美元一架)、交付更快(巴基斯坦的20架只用了18个月),而且有现成的实战经验。
但问题是,伊朗想要的是“救急的止痛药”,而歼-10CE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才能发挥作用。就像给一辆破车装新发动机,没有结实的底盘、顺畅的变速箱,发动机再强也跑不起来。伊朗的空防体系,就是这辆破车:没有现代化预警机(只有几架老旧的俄式A-50,雷达探测距离只有300公里),没有数据链系统(战机之间只能靠无线电通话,无法实时共享情报),甚至连机场的指挥系统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如果把歼-10CE直接放进这个体系,它们就像被丢进沙漠的跑车,速度再快也找不到方向。
更现实的问题是,伊朗买得起吗?40架歼-10CE的基本价格是15亿美元,加上弹药、培训、后勤、零备件,至少要30亿美元。而伊朗的外汇储备,因为长期制裁,只剩下不到400亿美元(2024年数据),还要应付战争后的重建、民生开支。更关键的是,伊朗过去买武器喜欢提“附加条件”:延长付款周期、要技术转让、本地化组装。这些条件,中国军工企业不可能不考虑——毕竟,军购不是慈善,是商业也是战略。
伊朗的困境,根源不是“没有好飞机”,而是“没有好体系”。以色列能肆无忌惮地空袭,靠的不是F-35本身,而是“F-35+E-2预警机+无人侦察机+电子战平台+卫星网络”的体系。这个体系就像一张大网,把伊朗的领空变成了“透明战场”:E-2预警机在1000公里外就能发现伊朗战机,然后引导F-35从伊朗雷达盲区进入,发射导弹后立刻撤离。而伊朗的战机,连敌人的位置都不知道,只能被动挨打。
歼-10CE的优势,恰恰是在体系中发挥作用。它的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能探测200公里外的目标,数据链能与预警机、地面雷达实时共享情报,电子战系统能压制敌方雷达。但如果没有预警机,歼-10CE的雷达探测范围就会被压缩到100公里以内(因为地球曲率的影响),根本无法对抗F-35的超视距打击。如果没有数据链,歼-10CE只能单打独斗,无法形成编队作战,战斗力会下降一半。
更复杂的是地缘政治。中国为什么要卖歼-10CE给伊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中国在中东有广泛的合作伙伴: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能源供应国(中国进口石油的40%来自中东),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如果中国向伊朗出售进攻性武器,势必会引发阿拉伯国家的反弹——他们会认为,中国在“偏袒伊朗”,从而影响中国在海湾的能源安全和政治利益。
而且,中国一贯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地区局势稳定优先”。向一个正在与美以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国家出售主力战斗机,无疑会被视为“加剧地区紧张”,甚至会触动西方舆论的敏感神经。就算中国愿意卖,在当前国际压力下,也不可能快速促成这笔交易。
伊朗想靠40架歼-10CE扭转空防困局,看似合理,实则很难。因为,空防体系不是“买一批飞机”就能建成的,而是需要“预警机+雷达+数据链+战机+防空导弹”的协同。就像盖房子,需要地基、柱子、屋顶,缺一不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朗没有希望。事实上,伊朗已经开始改变思路:他们不再追求“买最贵的飞机”,而是追求“最适合自己的体系”。比如,伊朗网友建议“买红旗-19防空导弹打F-35,买歼-10CE打阵风,再买预警机建数据链”。这说明,伊朗人已经意识到,体系比单机更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愿意帮助伊朗提升防御能力,但前提是“不加剧地区紧张”。比如,我们可以提供预警机技术、数据链系统、飞行员培训,帮助伊朗升级现有体系,而不是单纯卖飞机。这样既能满足伊朗的防御需求,又能维护地区稳定,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未来,如果伊朗能推进体系升级,歼-10CE无疑会成为其空防的核心力量。但这条路,注定漫长而艰难: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时间,更需要地缘政治的智慧。但无论如何,伊朗人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从“买飞机”到“建体系”,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最后,用一句伊朗网友的话结尾:“我们不需要‘救急的止痛药’,我们需要‘能治病的药’。” 而歼-10CE,就是这副药里的重要成分,但不是全部。只有把体系建起来,伊朗的空防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卖飞机”,而是“帮助朋友建立自主防御能力”。这不仅符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符合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毕竟,只有当每个国家都有能力保护自己时,地区才能真正实现和平。
伊朗的空防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他们坚持“建体系”的思路,相信总有一天,德黑兰的夜空会重新变得安宁。而中国,会一直在他们身边,提供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