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在家吹空调,别做这8件事-铅超标千倍的幼儿
每年一到七八月,气温蹭蹭往上窜,朋友圈热搜上,总有一两个刺眼的消息:“某地男子高温中暑昏迷,抢救无效去世”“热射病致死病例再增”……看得人心头一紧,空调遥控器都捏得更紧了。
不少人窝在家里,空调一开就是一天,觉得这样就稳了。但问题恰恰在这儿——热射病不是只在户外才会找上门,家里空调开再足,有些事一做,照样惹上麻烦。
是不是感觉有点难以理解?在家吹着空调,怎么还会中暑?更别说发展成热射病。那到底是哪8件事不该做?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热射病丢了命?我们今天就来一条一条说清楚。
先把热射病讲明白。它不是普通的中暑,不是喝点藿香正气水、躺一会儿就能缓过来的。
它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重症中暑类型,医学上叫“高温热射病”,核心就是体温调节彻底失控,体温迅速飙升到40℃以上,多脏器功能衰竭就跟着来了,像是一场身体内部的“热爆炸”。最可怕的是,它来得特别突然,很多人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个30多岁的外卖小哥,连着几天高温骑车送餐,平时也没啥慢性病,身体还挺壮。
那天他回到宿舍,想着歇会儿,空调一开,饭还没吃就躺下睡了,结果一觉没醒。舍友发现他的时候已经没了意识,测体温是42℃,送到医院后虽然抢救了八小时,但还是没能救回来。最讽刺的是,他是在空调房里走的。
问题出在哪?医生检查发现,他当时穿着湿透的衣服,空调没调除湿,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
他回宿舍前身体已经处于“边缘高温负荷”状态,进屋后没及时降温、补水、换衣服,还一躺就睡,身体散热彻底瘫痪,热量在体内像闷锅一样越积越猛,最后引发热射病。
所以,别以为在家就安全了。尤其在家吹空调的时候,有些事真的不能做,不然可能会让身体陷入“假凉快,真高温”的陷阱。哪8件事?我们一个个拆开说。
第一件,屋里闷得跟蒸笼似的,还不开窗通风。空调再凉,它吹的是循环风,屋里湿度、二氧化碳一多,体感就会变得闷热,汗都蒸不出去,湿热内积,反而更容易引发中暑。
第二件,穿着湿衣服一直躺着不换。尤其是外出回来、运动过后,衣服贴身湿透,一直不换不擦干,湿气贴身,汗液蒸发不掉,热量卡在皮肤表层,身体越热越闷,等你觉得“怎么头有点晕”,可能已经是中暑的开始。
第三件,空调温度太低,冻得发抖也不关。有些人贪凉,空调一开就调到18℃、19℃,盖被子都不管用。
其实这种温差反而让身体调节系统出问题,一出门或喝点热水,血管突然扩张收缩,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且空调运转过猛,室内湿度过低,汗液蒸发过快,反而加重脱水。
第四件,猛灌冰水、啤酒、冷饮当水喝。高温天口渴是常态,但冰水刺激胃肠道、啤酒利尿脱水、含糖饮料越喝越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解暑方式。喝得越爽,身体越虚,水分和电解质还没补上,反倒越喝越热。
第五件,空腹久坐不动或一睡就是一下午。不少人夏天一热就懒得动,尤其退休老人,饭也吃得少,天天窝在空调房里打麻将、看电视,结果基础代谢低、体液不足、血液循环差,身体一旦感知到热量累积,就很难“自救”。
第六件,洗完热水澡不擦干就直接吹空调。这点特别容易被忽视,洗澡后毛孔张开、体温升高,如果不擦干身体水分,空调一吹,冷热交替刺激血管神经,可能出现体温调节紊乱、头晕、恶心,甚至诱发热射病。
第七件,吃得太咸或太油腻。高温天原本就容易出汗,盐吃多了加重肾脏负担,油腻食物让身体发热,结果又口渴又没劲,水越喝越脱水,等于给热射病铺了条“高速路”。
第八件,长期不监测身体状况,不重视轻微中暑症状。很多人觉得头晕、乏力、出汗多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
一旦出现意识模糊、肌肉抽搐、皮肤干热却不出汗,说明已经进入重度中暑阶段。这时候不赶紧降温、输液补钠,可能迅速恶化成热射病。
你可能会问,真的就这么严重?公开数据显示,重度中暑患者的死亡率最高可达70%,而热射病正是其中最凶险的类型。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户外劳动者,更是高危人群。
还有人说,“我年轻,身体好,不怕热。”但热射病不是看你年纪大不大,而是看你身体有没有“自保能力”。就像一台发动机,转速过高、散热不畅,迟早“烧坏”。而且一旦中暑,身体需要大量水、电解质、能量来调节,年轻人也可能因为忽视症状,错过治疗窗口。
那怎么做才能真正远离热射病?比起记一堆预防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三个习惯:第一,出汗多就要及时补水,不是喝多少,而是少量多次,最好是温水或淡盐水?。
第二,空调房里也要记得通风换气、调湿度,别弄成“死气沉沉”的冷窖;第三,身体一有不适就别硬扛,尤其是高温天感到头晕、恶心、心跳快,赶紧降温、补水、休息,及时就医。
说到底,热射病不是遥远的医学名词,它可能正藏在你熟悉的生活习惯里。不夸张地说,一个湿毛巾不换、一次懒得喝水、一次空调开太猛,就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啊,别觉得吹着空调就万事大吉了,真要命的,有时候不是太阳,是你忽视的小动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刘志红,王玉兰,李伟,等。 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2024,44(3)!305-30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温热射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年版)[EB/OL]。
[3]张志刚,梁丹丹,李志强。 高温天气下中暑及热射病防治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2)!1458-1462?。
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里,5岁的朵朵蜷在妈妈怀里,纤细的小手插着输液管。她的血铅值高达466微克/升,比矿工职业接触极限值还高出66个点。
2025年7月3日凌晨,罗宁紧搂着昏睡的儿子从甘肃天水乘坐高铁前往西安。孩子手腕上贴着写有“血铅值219μg/L”的便签,这是幼儿园口头告知的数字。但当西安中心医院的报告显示“466微克/升”时,她浑身发抖。走廊里挤满了同样来自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的家长,有人攥着显示“441μg/L”的检测单瘫坐在地。
半年前,朵朵妈发现女儿总说“肚子有虫在咬”。中医开的调理药喝了两大包,饭量却从10个饺子减到4个。更揪心的是,孩子暴躁易怒,发缝间透出零星白发。直到看到家长群中的消息:三色发糕和玉米肠卷铅超标。麦积区联合工作组通报中提到的“违规添加剂”,实际上是含铅化合物。这些彩色糕点每周出现3-4次,鲜艳的橙黄来自含铅化合物。不法商贩用廉价铅盐替代食用色素,只为每斤省两毛钱。“孩子总说彩色包子香”,一位父亲捶墙痛哭,“现在才知道是铅破坏味蕾!”。
讽刺的是,中班男孩小宇的血铅值仅191μg/L——全园最低。秘密在于他每天吃奶奶送的饭。
李女士举着两张报告的手在颤抖。她6岁女儿在天水的“正常”结果,到了西安骤升13倍。这样的对比在病房里屡见不鲜。一对兄妹在天水的检测值分别为32。57和233。15,但在西安的结果分别飙升至398与299。4岁男孩未在天水检测,西安首检258μg/L,复检359μg/L。当麦积区工作人员坚称“仪器差异正常”时,西安检验科医生指出:“同标本多次检测差异不超20%,绝无正常变中毒的可能”。绝望的家长包下整节高铁车厢涌向西安。医院临时把老年科改成儿科病房,输液架间穿梭着甘肃口音的哭问:“这毒排得干净吗?”!
北京时间今天(11日)凌晨,2025年WTT美国大满贯继续进行。女单1/8决赛中,代表中国澳门出战的前国乒选手朱雨玲3比1击败王曼昱晋级8强,随后陈熠出人意料地3比1击败队友孙颖莎,同样晋级女单8强。
王曼昱与朱雨玲的比赛,王曼昱开局状态比较稳定,但处于被动的朱雨玲没有放弃,把握机会11比8、11比6先下两局,王曼昱在第三局把握机会11比8扳回一局,但朱雨玲在第四局11比5再次胜出,大比分3比1淘汰了王曼昱。
赛后,朱雨玲表示:“昨天在比赛之前,我特意看了一下自己在复出一共打了多少场比赛,今天这场比赛是我复出以来打的第38场比赛,所以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没想到自己能在WTT这样的舞台上能够一直勇往直前地展现自己。今天这场比赛的结果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我也没有想到。在比赛场上其实可以看出开局自己并不是进入状态非常快,但是比赛之前我就跟自己说,无论开局有多么被动,都希望自己不要放弃。第一局、第二局开局我都有落后的情况,正是因为不放弃,所以自己在前两局的中段把比赛扭转了过来。在这种水平的比赛中,你来我往是非常正常的,是常态,比赛中就是这样,你不可能一直领先,当然你也不会一直落后。在比赛中我想既然我有能力连赢,对手也有能力连赢,在这方面自己的心态还是处理得比较好一些。所以在赛场上虽然输掉了第三局,但是对我来说每一局都是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