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红扮演者回应拍还珠拿天价片酬 ,中外合作!河南一批高校,签约! ,17个新职业
柳红扮演者回应拍还珠拿天价片酬。
当“柳红片酬比五阿哥高”的传闻在网络疯传时,这位《还珠格格》中的经典配角扮演者陈莹用一纸1800元/集的片酬清单,撕开了娱乐圈“天价神话”的虚妄面纱。这场看似荒诞的谣言风波,实则折射出公众对影视行业薪酬分配的深层焦虑,更暴露出流量时代对“价值”认知的集体错位。
分论点一:1800元片酬背后,是90年代影视工业的质朴底色。
1997年的1800元是什么概念?彼时北京房价均价仅2000-4000元/平方米,陈莹72集总片酬约13万元,仅够在北京三环购置一套30余平米的小户型。这与当下动辄千万的流量明星片酬形成鲜明对比。更耐人寻味的是,陈莹作为中戏大三学生,在“柳红”角色历经五次换角后,才通过饰演尔康母亲的演员刘芳推荐进组。这种“新人试水”的选角模式,与如今资本强推“流量新人”的逻辑截然相反。数据显示,1997年国产剧平均制作成本仅300万元/部,而2024年头部剧集成本已突破5亿元,但演员片酬占比却从20%飙升至60%。当行业把“天价片酬”归咎于市场规律时,陈莹的案例证明:低成本同样能产出爆款,关键在于创作初心是否纯粹。
分论点二:谣言的荒诞性,暴露出公众对“价值”认知的扭曲。
网传“柳红2500元/集,苏有朋2000元/集”的谣言,本质上是将“戏份多少”与“价值高低”简单挂钩的思维陷阱。苏有朋作为小虎队成员,其商业价值远超新人陈莹,但谣言却颠倒黑白,反映出公众对“配角价值”的长期忽视。事实上,《还珠格格》中“柳红”虽非主角,却以侠义性格成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这种角色塑造的难度,丝毫不逊于主角的情感戏。更值得警惕的是,谣言将片酬与“地位”强行绑定,暗示“片酬高即成功”,这种价值观与艺术创作的本质背道而驰。正如陈莹所言:“能演琼瑶阿姨的戏,就像中奖一样。”这种对艺术创作的敬畏心,恰是当下娱乐圈最稀缺的品质。
反论点:低片酬是否意味着演员权益被侵害?
有观点认为,1800元/集的片酬对新人演员过于苛刻,甚至涉嫌压榨。但需结合时代背景审视:1997年我国影视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薪酬体系,演员收入更多依赖剧集爆红后的衍生收益。陈莹透露,剧组在《还珠格格》爆火后给演员发了“大红包”,这种“低基础片酬+高绩效奖励”的模式,既控制了制作成本,又激励了演员创作。相比之下,2024年某S级古装剧被曝采用“基础片酬+流量分成”模式,导致主演片酬占总成本75%,最终因资金不足被迫停拍。两种模式的对比证明:合理的薪酬结构应兼顾“保障”与“激励”,而非盲目追求“天价”。
驳论:遏制天价片酬不能仅靠行政干预。
2017年五部委联合发布“限薪令”,规定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但2024年某头部剧集仍被曝主演片酬占比达58%。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约束“显性片酬”,却无法根治“阴阳合同”“股权置换”等隐性收益。陈莹的案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当行业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当观众不再为“天价明星”买单,市场自然会淘汰高成本低质量的作品。数据显示,2024年口碑剧集《山海情》演员总片酬仅占制作成本28%,却凭借真实故事收获9。4分豆瓣评分,证明“好内容”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1800元到“天价谣言”,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公众对影视行业“价值回归”的迫切期待。当陈莹回忆起21岁时的“中奖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新人的纯粹,更是一个行业尚未被资本裹挟的黄金时代。遏制天价片酬,需要的不是对演员群体的道德审判,而是重建“内容价值>流量价值”的行业生态——让编剧的剧本费、导演的创作费、后期的制作费与演员片酬形成合理配比,让每一分钱都为艺术质量服务。唯有如此,中国影视行业才能摆脱“天价泡沫”,真正走向成熟。
河南百万高考生挤独木桥,本地高校国际化成救命稻草?
2025年初河南工程学院牵手国际传播中心,河南大学多学院推进跨国合作,但动辄数万的年学费和参差的教学质量让家长犯难。
河南高教正在用中外合作办学突围,但这剂药方恐怕治标难治本。
郑州大学领跑河南高校国际化,与30多国高校建立交换项目,学生能拿双学位证书。
河南大学八个学院开设合作专业,从会计到视觉设计全覆盖,去年还新增人工智能方向。
保研名额比普通专业多三成,英语授课直接对接雅思托福,表面看确实诱人。
实际课堂上外教频繁轮换,澳洲教材配本地教师翻译的情况不少见,有学生吐槽";四万八学费听了一学期网课录音";。
国际传播中心今年初与河南工程学院的合作倒是新思路。政校共建实训基地,外语学院带学生做工程翻译项目,比纯理论课程实在多了。但这类合作才刚起步,受益学生不足五百人。更现实的问题是学费门槛——河南城镇人均月收入刚过四千,合作办学年均收费2。3万-4。8万,抵得上全家半年收入。
看到某学院宣传";不出国门享受国际教育";就苦笑。真正的国际教育哪是请几个外教这么简单?郑大和河大国际班毕业生平均薪资比普通班高800元,但对比江浙沪同类项目差距明显。河南本地企业认的还是985文凭,海归背景在招聘会上不如一段实习经历。
合作办学当然不是原罪。但眼下更像是高校的创收项目,而非教育突围的良方。去年河大国际班转专业成功率仅11%,被课程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想逃都难。与其包装国际化的空壳子,不如先把图书馆的英文藏书量提上去,外教合同签够三年。
百万考生需要的是实打实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是镀金的文凭工厂。当隔壁陕西三所高校真正引进QS百强院校课程体系时,河南高校还停留在换教材不换教法的阶段。国际化不是多招几个留学生就算数,让学生真正受益才是硬道理。
网友真实评论。
河南家长太难了。
掏空家底送孩子进国际班?。
结果外教半年换三个。
双学位听着光鲜!
招聘时HR就问一句";雅思多少分";。
郑大合作项目算良心了。
至少能去莫纳什交换半年。
但普通家庭真供不起。
四年下来一辆车钱。
不如先把郑轻大的实验室设备更新下。
国际化喊得震天响。
学生做实验还要三人共用一台仪器。
今年表妹报的河大中美会计班!
录取分比普通专业低30分。
但算算学费差价。
这分数其实是用钱买的。
希望政校合作这种新模式能做实。
让学生真去国际传播中心实习。
比在教室里听外教念PPT强。
说到底还是本省高校实力不够。
要是河大自己就是国际名校。
何必搞这些弯弯绕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