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民参观胖东来!于东来接见,不穿正装遭吐槽,员工餐好丰富-高温天气,天气预报真
正大集团的谢国民,这可是个大人物,家族财富几百个亿,是国际上都有名号的企业家。
7月6号这天,他带着几十号人的团队,专门跑到了河南。
他们要去的地方,就是现在零售圈里名气响当当的胖东来。
为了这次会面,胖东来的老板于东来也是给足了面子,不仅亲自出门迎接,还陪着参观交流了一整天,可见这事不一般。
一个国际大公司的董事长,为什么要大老远跑来参观一个地方超市?
**到底图个啥?**。
其实,正大集团自己也做零售,那个“卜蜂莲花”超市就是他们家的,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
但这几年,“卜蜂莲花”的经营情况不太好,面临着亏损和改革的压力。
另一边的胖东来,虽然店不多,但做得是红红火火,顾客口碑非常好,成了很多人学习的对象。
所以谢国民这次来,目的性很强,就是想来胖东来实地考察,学习一下成功的管理方法,看看能不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些启发。
**俩老板的交流**。
谢国民祖籍在广东汕头,但在泰国长大,所以中文交流不太方便,随身带着翻译设备。
于东来这边也准备了翻译笔,语言问题并没有影响两位企业家的沟通。
面对同行的请教,于东来表现得非常坦诚,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拿出来分享,没有一点藏私。
从现场的照片能看到,于东来在会议室里亲自讲解,讲到兴起时还不停地比划,他身边的副手关娜则全程微笑支持,团队氛围看起来很融洽。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双方的穿着打扮。
谢国民和他的团队,尽管当时河南天气高达40度,但依然是清一色的白衬衫和西装裤,显得非常职业和严谨。
再看于东来,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一件普通的黑色T恤衫,搭着休闲裤和运动鞋,十分随性。
有人觉得于东来这样穿显得不够正式,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他一贯的风格,自由自在。
参观结束后,于东来带着谢国民一行人去了胖东来的员工餐厅吃饭,那个伙食标准确实很高。
各式各样的炒菜、粥品、主食,还有丰富的饮料和饭后甜点,让来访的客人们吃得非常尽兴。
胖东来的模式能吸引到正大集团这样的企业巨头前来学习,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成功和价值。
近期,华北大地高温已经持续半个月了,每到这个时候,网上有关“天气预报不敢报40℃”、“报40℃城市要停摆”、“40℃是封印温度”等言论就开始传播了,并且老百姓还煞有介事的从国情、民生、发展等多方面找出理由来验证自己的分析。
为啥大家愿意信这些离谱的谣言呢?事实果真如此吗?
肯定不是的。
说白了,还是被高温给逼的!
热得生无可恋时,总想找个“背锅侠”,气象部门就成了现成的靶子。
究其原因,还是对有关温度的知识不了解,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气象部门如何测温
为什么天气预报37℃,你却感觉40℃都不止?
这里大家往往容易忽略这两句话的主语,天气预报37℃,指的是大气温度37℃,我们感觉的40℃,是我们的身体感知的温度,二者不是一回事。
天气预报温度是怎么测出来的?简单的说,是在国家选定的标准气象站观测场里,通过监测1。5米高的百叶箱里的气温而得到的。
先说这个气象站观测场,这个基本上是全球的统一标准,一块平整的25米见方的场地,场地上均匀的种植不高于20厘米的草层(不长草的地区除外),场内小路不得用沥青等升温快的物质,各类线路布置在小路下方,观测场周边必须空旷。
下图为嵩山上的国家气象站。
再说这个百叶箱,那么为什么要在百叶箱中测气温而不是直接在空中测?
这里先说一下大气升温原理,大气并不是直接由太阳辐射加热的,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穿透力较强),可以穿过大气到达地面并加热地面(中间会被削弱一部分),地面升温后向外辐射长波,长波可以被大气吸收,也就是说地面是加热大气的热源,因此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想想登山的时候是不是这样?
因此百叶箱高1。5米,与成人感受气温的高度相当,这样测出来的气温比较接近我们的感受。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有人拿着温度计检测柏油路面的温度70℃来质疑天气预报的温度,这两个温度也不是一回事。
检测气温必须是全球各地都统一的标准,若不这样,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温度不一样,日晒地和树荫下温度也不一样,不统一就没法对比了。
为啥必须在百叶箱里测呢?直接对着太阳测不行吗?
不行,因为要隔离辐射的影响。温度计暴露在外,测得的温度就是太阳辐射到温度计的热量加上地面辐射到温度计的热量,温度会偏高,可以想象一下正午时候在室外伸出胳膊,胳膊上面有来自太阳辐射的暴晒的热量,下面有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双重升温。同时也要避免雨雪天气对温度计的影响。
百叶箱不仅挡住上面的太阳辐射,也挡住了下面的地面辐射。温度计测的应该是包裹着它的空气的温度。
那有人又该有疑问了?既然气温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那为什么把地面辐射也阻挡了呢?
其实并没有阻挡,因为百叶箱上的叶片可以阻挡太阳辐射但能保持空气流通,内外温度相差不大了。
温度绝对不止37℃?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实际温度远不止预报的温度呢?
这里就需要解释另一个词——体感温度,即我们感受到的温度。
还拿刚才的案例,在太阳下伸出胳膊,感受到的温度肯定不止预报的37℃吧,为啥呢,因为热量来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甚至你的头和脚感受到的温度都不一样,此时赶紧跑到树荫下,立码会有凉快的感觉,为啥呢?因为少了太阳辐射的热量输入。
此外,湿度也能影响体感温度。如果你在南方和北方的夏季都呆过,想想同样的天气预报温度时感觉一样吗?
肯定不一样吧,南方明显更难受一点。因为南方降水多,湿度大,人体排出的汗液蒸发速度减慢(湿度大,空气中水汽增多,汗液的蒸发会受阻),所以同样情况下,北方会感觉没那么热。
当然,在低温时,湿度大的空气反而会带有更多的热量,让人感觉更冷,比如南方冬季的湿冷天气。
还有个因素是风速,风速大的话利于汗液蒸发,体感温度会低一点。
那么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多少明白一点呢?
40℃要放高温假!
那么所谓的“40℃是要放高温假的,为了让马儿不停的跑,不到万不得已不报40℃”的言论,是不是真的?
40℃要放高温假,这个规定出自于2012年国家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其中有关条款如下。
确实有这一条,但因此就能让气象台不按实际情况播报吗?
我认为不太可能,首先气象部门应该是比较独立的部门,比如河南省气象局发布河南省各地市的天气预报,那么你南阳市就不大可能能指挥省气象局修改数据吧。
或者假如说南阳市气象局测得的温度数值再报给省气象局,那么会不会受市里的压力而上报的是修改后的数据?
也不大可能,你想国家定的标准是40℃停工,那就说明40℃时已经完全不适合从事劳动作业,此时再进行作业极有可能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在这样情况下,没有哪一级领导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去争取那一点点GDP,毕竟安全生产是第一要务。
其次,这个规定颁布于2012年,那么在此之前是没有“40℃以上停工”这个规定的,那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就没有修改数据这个必要了,那之前那些年是不是应该有很多超过40℃的记录呢?
可见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极值大多出自2012年之后,之前并没有多少,当然这个数据不全,有兴趣的可以再深入研究一下。
避雷小妙招
所以啊,那些阴谋论可以休矣,我们还是得相信气象部门的预报,做好防暑降温才是最重要的。想不被高温谣言忽悠?记住这3个避雷小妙招。
1。认准官方蓝V:中国天气、中央气象台等官方账号的天气预报,其他来源的“小道消息”,先打个问号。
2。警惕“听说体”:看到“据说”“有人爆料”“内部消息”开头的内容,先不要完全相信,等等再说,真有大事,官方一定会发通知的。
3。善用搜索功能:对存疑的信息,复制关键词到搜索引擎,看能不能查到权威辟谣,真想不明之前切莫当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