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多数迎上涨 科技股涨跌互现(洪都拉斯将与美对话避免移民遭驱逐 总统表态维护
中概股多数迎上涨 科技股涨跌互现!7月9日,美股三大指数收盘表现分化。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0。3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微涨0。03%,标普500指数下跌0。07%。大型科技股中,特斯拉和英伟达涨幅超过1%,而奈飞、谷歌和亚马逊则跌幅超过1%。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0。71%。其中,爱奇艺涨幅超过3%,京东和新东方涨幅超过2%,阿里巴巴涨幅超过1%。
当地时间7月8日,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将与美国保持公开和坦率的对线万余名移民被大规模驱逐。据美国国土安全部估计,目前在美国约有72000名洪都拉斯人和4000名尼加拉瓜人拥有临时保护身份。美国国土安全部于7日宣布,将终止来自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约8万名移民的临时保护身份。这些移民需要在2025年9月6日之前在美国寻求其他人道出路,否则将面临被驱逐的风险。
男子玩水滑道骨折称同艇游客太重。
2025年7月5日,杭州开元森泊水乐园“大喇叭”项目发生一起游客骨折事件:23岁的刘先生与女友及另两名游客组队滑行时,因对面游客体重超200斤,导致皮划艇失衡侧翻,刘先生骶骨骨折。这起看似偶然的意外,实则撕开了水上乐园安全管理的多重裂痕——从体重分组机制的形同虚设,到安全设施的严重缺失,再到责任推诿的赔偿逻辑,暴露出行业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系统性滞后。
立论点:水上乐园“体重分组”沦为形式主义,暴露安全标准与执行脱节的深层矛盾根据景区规定,“大喇叭”项目要求游客体重不低于45kg、不高于90kg,且“一般会让体重差不多的人坐一起”。但刘先生组内体重差近90kg,远超合理范围。这种“规则存在却未执行”的矛盾,折射出景区管理的双重失职:一方面,称重环节仅完成“数据收集”却未履行“动态匹配”义务,如同医院量完血压不开药方;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对体重差可能引发的物理风险缺乏基本认知——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皮划艇重心偏移时,重量差每增加10kg,侧翻概率将呈指数级上升。更讽刺的是,景区回应称“暂不清楚分组失误原因”,将责任推给“系统随机分配”,却拒绝提供分组算法或监控记录,进一步削弱了规则的可信度。
分论点一:安全设施的“原始状态”与项目风险的“高技术含量”形成致命反差刘先生女友指出,滑行全程“全靠手抓手柄,连安全带都没有”,而景区回应“皮划艇是充气的,暂时无法安装安全带”。这种“技术无能”的辩解,在2023年重庆“激流勇进”致残案中已被法院驳斥——该案中,游乐场因未对超速滑行采取制动措施被判担责80%。对比国际标准,美国水上乐园协会要求所有高速滑道项目必须配备三点式安全带或防脱落装置,而国内《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虽未强制要求安全带,但明确规定“运营单位应根据项目风险配置防护设施”。杭州开元森泊水乐园的“大喇叭”项目落差超20米、时速达40公里,其风险等级远高于普通滑梯,却仅依赖游客“手抓手柄”的原始防护,无异于让乘客在高速公路上系“心理安全带”。
分论点二:保险赔付的“比例游戏”与消费者权益的“实质损害”构成二次伤害景区提出“医药费和误工费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付”,却拒绝提供保单细节。这种“模糊赔偿”策略,在2021年郑州水世界冲浪骨折案中已现端倪——该案中,游客夏先生因“误工费鉴定流程”被拖延赔偿半年,最终仅获基础医药费。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景区将保险作为“风险转嫁工具”,却未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规定的“对可能危及安全的项目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义务。刘先生作为程序员,骨折导致至少一个月休养,其误工费、护理费及长期健康损害远超“比例赔付”范畴,而景区以“保险为准”的回应,实质是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违背了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根基。
反论点驳斥:将责任归咎于“游客体重”或“个体疏忽”是逃避系统治理的惰性思维部分观点认为,刘先生应“主动拒绝与体重悬殊者同组”,但景区未提供体重公示或拒绝权——游客在信息不对称下无法做出理性判断。更有声音指责“游客未抓牢手柄”,但2025年江苏昆山法院审理的冲浪骨折案已明确:水上乐园因“未收纳皮划艇内麻绳”被判全责,法院强调“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不因游客注意义务而减免”。刘先生案中,景区连基本的安全带都未配备,却要求游客“自力救济”,无异于在漏雨的屋顶下责备住户“没带伞”。
分论点三:行业监管的“滞后性”与消费者维权的“高成本”形成恶性循环据统计,2020-2025年全国水上乐园事故中,因“设备缺陷”和“管理失职”引发的占比达73%,但仅12%的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原因在于,现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未明确水上乐园项目的安全标准,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可依”;而消费者维权需承担举证责任、鉴定费用及漫长诉讼周期,多数人选择妥协。刘先生案中,景区以“协商赔偿”拖延,正是利用了这种“维权成本高于实际损失”的心理。
从杭州“大喇叭”的侧翻皮划艇,到重庆“激流勇进”的脱轨水滑艇,再到昆山冲浪项目的“麻绳陷阱”,一桩桩事故揭示的不仅是单个景区的失职,更是整个行业对“安全底线”的集体漠视。当景区将“刺激体验”作为卖点,却将“安全保障”视为成本负担时,消费者付出的可能是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三方面入手:立法层面,明确水上乐园项目的安全标准与责任划分;监管层面,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与强制整改机制;消费层面,推广“安全评级”制度,让游客用脚投票倒逼景区升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体重差”成为压垮游客安全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