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是著名的“三粉之乡”,回忆六七十年代农村下粉条场景 ,丈夫让妻子给自己打工
社旗县苗店、郝寨、陌陂等乡镇地处南阳东部有名的东大岗,这里岗地适合种植红薯,盛产粉面、粉条、粉皮,合称“三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村子里到了冬季都要人工下粉条,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机械化。下粉条的场面永远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每年秋季,生产队按人头给社员们分一些粉面过年过油炸菜用,很多家庭积攒粉面,在春节前下粉条。临近春节,村里的人们就组织七八个棒劳动力下粉条。谁家要下粉条了,按照粉面的斤数,给粉匠们出一些辛苦钱,譬如一斤粉面出五分钱,下一盆50斤粉面的粉条,只出两块五毛钱的工钱。
下粉条需要在空场的地方垒一个大锅灶,把生产队的大铁锅支上,旁边放置一个口径一米多的大瓦缸。还需要粉盆和粉盆架子。粉瓢,是葫芦瓢把瓢肚的地方切除,换上铁质带眼的瓢肚。这些用具生产队都有。
下粉条主要工序为:打芡、和面、沸水下粉条、妆粉条、冷冻、去冰晾晒、打捆收储等。
下粉条时先把大锅里的水烧开备用。先打面芡,把少量粉面加水和成稀浆,然后加开水,快速搅拌成糊状,起润滑作用。
把面芡倒入有适量粉面的粉盆里,加入沸水,粉匠们用手抄起粉面和面,不能让沸水烫着手。慢慢的把粉面和均匀,需要四五个人围着粉盆用拳头从盆边往下捣,让粉面从中间鼓出来,雪白细腻的粉面像孕妇鼓起的大肚子,再分散到四边,再次被粉匠用拳头捣下去,这样反复循环进行。
其间还要把粉盆底部、边缘部分的粉面抄起来,防止有夹生。稍微有芝麻粒大小的夹生,下出来的粉条就是一个硬疙瘩,就是瑕疵。大家为了统一动作,就一齐呵声“嗨、嗨、嗨”,一边往下捣,一边呵声,一边围着粉盆转圈,一步紧挨一步,一点都不能耽误。谁的步子慢一拍就耽误后面人挪步,有可能被踩着脚。谁的步子快了就直接踩在前面人的脚上。
粉匠转圈和面的那场面有板有眼,哪像是干活,更像是在跳一曲集体舞蹈,很有气势,也很吸引人。不过,这一场和面集体舞跳下来,大家都喘着粗气,纵然是寒冬季节头上直冒汗。那时候没有搅拌机,全靠粉匠们凭力气干活,非常不容易的。
和粉面和下粉条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掉落一点点粉面,小孩子们捡起来,攒够核桃大小,可以放在锅灶里烧烧吃,也可以放进大锅里煮熟吃,我们俗语叫吃“粉疙瘩”。
粉疙瘩火里烧熟的时候会“砰”的一声炸响,膨胀成为一个大的粉疙瘩,味道焦香,非常好吃。在大锅里煮熟的粉疙瘩光滑筋道,也很好吃。所以每年下粉条季节,小孩子们都留恋这里,睁大眼睛看着和面下粉条,希望能捡到一点点粉疙瘩烧烧吃或煮煮吃。
当年我小舅年轻力壮有力气,干活踏实得门,是下粉条的好把式,每年都少不了他。正在上小学的我每天放学回来,小舅都给我或烧或煮粉疙瘩吃,至今过去半个世纪了,我还清楚的记得吃粉疙瘩的情景,那是我们少年时代最好的零食。我们那一代人都非常留恋美味粉疙瘩!
和好粉面,把粉盆挪到大锅边,粉匠端着粉瓢,有人把和好的稠糊状粉面放入粉瓢,先试着捶瓢看看下来的粉条是否均匀,待粉条均匀了,用手砍断粉条迅速端着粉瓢挪到大锅上面,继续捶瓢使粉条源源不断的下到锅里。
沸水里熟了的粉条飘出水面,有人用细竹子做的长筷子把粉条拨到大锅另一边,顺着锅边流进旁边的大缸里凉水冷却。再有人妆粉条,就是整理粉条穿到一根根拇指粗二尺长的粉杆上,放在一边摊开的箔上冷却。这样串起来一杆一杆的粉条下好了。
不是太忙的时候,那些粉匠们顺手抓一缕刚出锅的粉条放进嘴里“出溜”“出溜”吃。我们小朋友在一旁看着真是眼馋,感觉那才真是美味,常常趁人不备也抓一些吃。遇见谁拿一些粉条放上油盐调和调和,吃着非常美,更是少有的美味!
下好的粉条需要冷冻,所以我们农村下粉条都是在冬季上冻的季节。夜里把粉条放在室外冷冻,又不能让粉条冻得太很,那样会“冻冒”,粉条就失去筋道,容易断,也不好吃了。所以冻到合适的时候马上要挪到屋子里或者用单子盖起来防止冻冒。
第二天早上拉出去消冻晾晒粉条。鉴于冬季不容易化冻,等候自然化冻恐怕一天也晒不干,就需要用井里的温水给粉条化冻。这时候人们把粉条拉到井边从井里打出温水化冻。有人家干脆把一杆一杆的粉条续进井里待化冻了再拉上来。偶尔有人家的粉条脱落到井里,得不偿失。
下粉条过程中忙起来需要很多帮手,我们那时候虽然还小,半夜三更家长也会把我们小孩子喊起来帮忙干活,又冷又累的冻粉条和化冻粉条的活,都是我们非常讨厌的,干这些活就是受罪。几十年了,现在想想干这活就打寒噤。
化冻过的粉条挂在阳光下晾晒,还要经常翻翻,防止有地方晒不透。晒干的粉条用绳子捆起来便于储存。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下粉条也逐渐使用机械化。2010年我们苗店镇石塔寺村率先使用机械化下粉条,成立了社旗县银良三粉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纯红薯粉条、手工粉条、纯红薯手工粉皮、红薯淀粉等产品。公司拥有大型红薯淀粉生产净化生产线一条,粉条,粉皮,粉丝生产线各一条,另有红薯面条食品生产线一条,年产1000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人工下粉条越来越少了,苗店镇老沟赵村、郝寨镇张桥村、大石桥村等仅存很少的人工下粉条,粉条质量好,没有掺假,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工艺,恐怕也应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是非常难忘生产队时人工下粉条的情景。在那饥饿的年代能吃几根粉条多么惬意,能够吃一个外皮焦香的粉疙瘩更是一种奢望。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前言:
近日,来自河南的夏女士称,自己被丈夫要求给自家超市打工。
每天80块钱工资,还被公婆丈夫嫌弃干活少。
如今与丈夫结婚八年,生下三个孩子的夏女士已经被丈夫一家赶出家门。
得知消息的记者赶忙与夏女士取得联系并见面。
当深入了解夏女士的处境后,记者发现,夏女士的生活比想象的更加水深火热。。。。。。
据夏女士称,她与丈夫都是再婚。
两人结婚时,夏女士带着与前夫的女儿。
婚后八年的时间里,她与现任丈夫生下了三个孩子。
家里开着一个超市,收入稳定,起初两人生活也十分幸福美满。
家中的超市也从结婚时一百来平,到如今已经做大做强。
本应该生活更加美满,可没成想,丈夫和婆婆却变得愈发刁难。
由于家中四个孩子,丈夫又要经营超市,所以照顾四个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夏女士身上。
独自带四个孩子,想想都很辛苦。
可丈夫却不这样觉得。
生意愈发红火之后,原本负责给夏女士提供生活费用的丈夫却突然表示不再给夏女士生活费。
而是要求夏女士到超市上班。
并且丈夫还每天给夏女士八十块钱的工资。
说白了,就是让妻子给自己打工。
别忘了夏女士还要照顾四个孩子,四个孩子每天早上的早餐也都是夏女士负责。
这就意味着,夏女士不仅要起早贪黑接送孩子,还要去超市上班。
其中的劳累可想而知。
根据夏女士透露,她被丈夫安排在卖鱼的摊位。
可她的工作远非卖鱼那么简单。
除去卖鱼之外,她还要兼顾卖肉以及打扫卫生。
可以说脏活累活几乎都要夏女士来做。
用一句网络热词形容就是“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样干!”。
可即便如此,丈夫一家还不满足。
这不,尽管夏女士任劳任怨工作尽心尽责。
还是被丈夫嫌弃干活少。
另外,夏女士的婆婆还称对夏女士恶语相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滚蛋!
勤勤恳恳却还被嫌弃,相信任谁都会生气。
可婆婆却丝毫没有愧意,反倒是将夏女士赶出了家门。
无奈之下,夏女士才找到记者寻求帮助。
在了解清楚情况之后,记者也认为夏女士丈夫一家实在太过分了。
视频发出后,网友也纷纷为夏女士打抱不平。
还呼吁夏女士尽快离开这个没有人情味的家庭。
随后,记者便准备与夏女士的丈夫和婆婆求证。
可丈夫与婆婆的说辞,却与夏女士所说的大相径庭。
首先,夏女士的丈夫表示,自己的工作量也很大,是夏女士的四倍。
以此来证实,夏女士干活确实少。
另外他还表示,包括夏女士带来的女儿在内,家里四个孩子的开销都是自己负责。
夏女士只是负责照顾孩子,闲暇之余才到超市帮忙。
自己还给夏女士开工资,已经是很好的了。
随后夏女士的婆婆也表示,夏女士的工作时间不长。
因为要照顾四个孩子,所以每天下午四点多夏女士就下班接孩子了。
夏女士的丈夫和婆婆还要继续工作到深夜。
所以,夏女士的工作实在算不上累。
而且,对于夏女士所说的被丈夫和婆婆赶出家门,他们也矢口否认。
根据夏女士丈夫所说,夏女士之所以认为自己被赶出家门,是因为母亲更换了家门密码。
至于为何这样做,也是因为夏女士的所作所为。
因为夏女士此前总是搬走家里的东西,夏女士的婆婆认为夏女士不想好好过日子。
一怒之下,才更改了密码,导致夏女士无法回家。
总而言之一句话,所有的错都是夏女士的,与丈夫一家无关。
另外,记者还问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夏女士要照顾孩子还要去超市上班呢?
对此婆婆表示,全家都在干活,凭什么夏女士不干?
言辞显得十分理直气壮,对此网友们更加愤怒。
纷纷认为,丈夫将妻子与员工作比较,实在是可恨。
还有人认为,丈夫一家分明是将夏女士当做长工了。
除此之外,还有些网友认为,丈夫的话就是说谎,而且丈夫肯定别有所图。
前文中提到过,夏女士与丈夫结婚后,家里的超市规模翻了好几番。
营收情况肯定也不错,所以丈夫便想以此来摆脱夏女士,从而找一个年轻漂亮的老婆。
而且,丈夫和妻子比较工作量,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
明明夏女士已经给他生了三个孩子,而且还是八年的时间里,如此频繁地生育,对身体肯定也有影响。
如今还让夏女士干重活,这种行为简直过分。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丈夫和婆婆已经如此过分了,夏女士依旧没有选择离开。
据悉,双方已经达成和解,并且都愿意各退一步。
至于双方如何退步,就不得而知了。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恨铁不成钢,不过这也催生出一批持特殊观点的网友。
这一部分网友认为,不知全貌不予评价。
意思就是,这可能只是表面,至于这个家庭背后有何隐情不得而知。
就比如,婆婆称夏女士曾多次搬走家里的东西。
以及夏女士遭遇如此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下依旧不愿意离开丈夫等行为。
所以他们便认为,是夏女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夏女士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如果真的离开丈夫,未来的生活可能很难。
搬东西也可能是因为无法忍受丈夫与婆婆的区别对待。
退一万步讲,就算夏女士存在问题,大概率也是丈夫与婆婆逼出来的吧。
毕竟丈夫一家,对夏女士实在是不公平。
结语?。
夏女士为了家庭,已经做的够多够辛苦了。
可丈夫与婆婆竟然还将夏女士如此驱使,竟然还嫌弃夏女士干活少。
真的不理解,他们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说,夫妻应该同甘共苦,丈夫让妻子去帮忙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向夏女士丈夫这样对待妻子,实在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鲁网--女子称给丈夫打工每天发80元,还嫌她干活少,结婚8年生三娃却被赶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