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凶不凶,就看小暑”,今天小暑,今年立秋后还会特热吗? ,iPhone一键
每到盛夏,人们最关心的始终离不开高温的话题,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真正让人最难熬和猜不透的,并不是三伏阶段的炙热,而是接下来“秋老虎”的威力——尤其是在立秋过后,那段昼夜温差还未拉开的炎热更让人猝不及防。
各种传说、民间经验,让“小暑”这一节点成为重要的气候风向标:“秋老虎凶不凶,就看小暑!”这是老一辈人口中反复提及的气象智慧。
往年一到小暑,总会听家里长辈念叨这些口诀,且带着些许认真和调侃。
他们总说,小暑那天如果热得像锅炉开了盖,秋老虎通常不会闹腾太久,反而立秋后常见阵阵秋雨,天气转凉很快。但要是小暑时期反常地阴冷、甚至下起了小雨,大家就要留个心眼儿:今年的秋老虎恐怕会来“发威”,三分酷暑加七分郁闷,让人穿衣服都没底。
今年的小暑如期到来,再次牵动对酷暑和秋后气候的各种猜想。有朋友早早刷天气,看当天天空中的云彩、风向,还有头顶到底有没有那份 灿烂的阳光。
据说,河南不少地方当天还蒙着细雨,寒气侵人,让人误以为提前进入深秋。这样的“小暑凉嗖嗖”,到底预示着什么样的秋老虎?
很多城市在小暑日子出现清晨低温,街边摊主也抱怨着没生意,西瓜冰棍都卖得慢。有人纳闷,理应爆热的时节,如果这天反倒“懒”了,暑气滞后,只能压到更晚释放。
到了立秋,照理说应该清凉的晚上,反而成了高温反扑的战场。市场上的秋衣秋裤依然“压箱底”,电风扇、空调被迫继续坚守岗位。人们走出家门,衣服湿透,身上汗流不止,这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咆哮。
反过来看,有些年份小暑赶上了大晴天,大地一片金黄,蝉鸣声几乎盖住了楼下的汽车喇叭声。
大街上行人稀少,午后最高气温一度逼近40度。按照农家的说法,等这种热劲一过,秋后的天空都会变得干净爽利。
如此一来,立秋之后,早晚气温逐渐下降,空气里弥漫着第一股桂花香气,再也不用担心热浪“回马枪”。“热得透,秋老虎上山”,由此可见。
虽然看似民间智慧没有精密仪器和科学理论支撑,但多年来的经验积淀并非空谈。在农忙掐点、收获安排、粮食存放这些实际生活场景里,这些天气规律早已口口相传。
记得小时候,在乡间田埂奔跑的大人,看到小暑那天太阳毒辣,第二天便忙着准备换季的薄被;要是遇上阴雨湿冷,他们则多吩咐我们准备晚一点添衣,因为“秋老虎来了就要躲”。
尤其河南这样的地区,秋后那种暑热退不干净的感觉,让城市和乡村皆头疼。若恰逢秋老虎发威,孩子们睡觉热得踢被子,老人们夜里难眠,甚至部分农作物也因为高温持续变得产量不稳,需要调整管理——比如水稻田更易干旱、蔬菜追肥延后等。
一般人家经验十足,秋后的防暑降温都得延续:绿豆汤、凉席、风扇绝不敢早早封箱,免得中招。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小暑的表现其实直接影响后续气温变化路径。曾有气象工作者统计,不论南北,各地凡小暑时极端高温年份,多半立秋之后气温回落迅速;若恰逢小暑迟迟未热,则“补课式高温”紧随而至。
对于那些刚好休假、计划出游或耕种秋粮的居民,这个讯号尤为重要。旧历新知组合使用,早做准备总没错。
今年的小暑已然过去,无论你我身处南北何地,别忘记关注身边的每日微型气象变化。既要倾听古老谚语给予的点拨,也应该理性分析当地气象部门的数据与趋势。
也许秋老虎如猛兽狂奔,也可能温顺安静,总归都该早做安排,不让余热困扰生活的节律。把防暑的准备再谨慎一点,让秋天的舒适来得更早一点。
哪个年份秋老虎凶,哪个年份它悄悄上山,不过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变奏曲。
今年的答案,其实已经洋溢在小暑那片天空下…。
为了解决发热这亘古难题,手机厂商绞尽脑汁,往手机里塞散热膜、均热板、填充硅脂,甚至还用上了主动风扇。
但到了夏天三四十度的室外,该发热还是发热,该烫手还是烫手。
国产安卓如此。
而没堆散热的 iPhone,热量散不出去,那就更难顶了。
但如果机哥说,如果只需要开启隐藏的「制冷模式」,就能让 iPhone 瞬间降温呢?
啊没错,机哥最近看到,「iPhone 制冷模式」这词条,莫名其妙窜上了热搜第二。
本以为是 iOS26 里的隐藏功能,终于被网友们扒出来了。
但当机哥点进去看了一圈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小脑都差点萎缩了。
根据不知名网友的介绍。
操作方法 hin 简单,有手就行。
具体为。
在设置里点进专注模式,点击右上角新增。
然后选择蓝色+雪花图标,命名为「制冷模式」。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经过这番操作,你就能在控制中心里,一键开启/关闭制冷模式啦。
是不是很简单?
据说这是官方的隐藏模式。
启动之后,手机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刷十把王者都不会发热了!
Emmm。
看到这,估计大伙和机哥一样无语凝噎,可以吐槽的点太多,不知道从何吐起。
这哪是降温教程啊,明显是把网友当傻子玩。
就算不用 iPhone 手机的机友,估计也能看出来,这玩意不是什么官方隐藏功能。
就是个改了名的专注模式而已。
所以理论上。
你可以把它改成任何,你喜欢的名字和图标。
比方说,觉得制冷不太够,你还能改成「制冰模式」。
以后从生鲜超市里出来都不用去门口排队铲冰了,开个制冰模式,把 iPhone 塞购物袋里就行。
到了冬天也无需担心,咱们还能开个「制热模式」,北方的机友也能暖暖的很贴心。
这么强大的功能,只用来降温 or 保暖,多少是有点大材小用。
成熟的 iPhone,应该学会自己赚钱了。
看到博主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评论区网友也开始玩抽象了。
亲测好用,开完办公室空调都关了,同事围着我的手机降温。
当然玩笑归玩笑。
你说这操作一点用都没有吧,其实也不是。
打开之后,状态栏的时间旁边,会多出一个常驻的雪花图标。
能不能起到望梅止渴的效果不好说。
但至少,还挺好看的。
说起来。
这次 iPhone 的「制冷模式」,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
早在去年甚至前年,就已经在传这种不靠谱的意念降温法。
除了降温模式以外。
坊间也一直在流传很多,所谓卖手机的不会告诉你的“手机隐藏小妙招”。
和这次的制冷模式一样,乍一看感觉说得很对,但其实也都挺不靠谱的。
比方说,“通过简单的几个设置,就能让手机续航翻倍”。
点进去一看。
起手,就是让你把手机的高刷给关掉。
然后 2K 屏机型,把分辨率调到 FHD+,1080P 机型调到 720P!
然后关闭息屏显示、关闭震动马达、关闭抬起唤醒、关闭定位。
甚至还有建议用户去开发者模式里,打开「不保留后台活动」的。
你说省电了吗,确实省了。
但我感觉这么操作之后,手机也可以不用了,关机了放在桌子上供起来,包省电的。
再比如,开发者模式能优化流畅度。
结果只是把动画速度调快了,起到了一个造型上的作用。
还有在拨号界面输入神秘代码,激活隐藏电量。
美名其曰“XX 补电”,说是能让手机续航暴涨!
然鹅,这就是个校准电量显示的玩意,和耗电并没有啥直接关系。
不可能原本续航半天的手机,设置完成之后就能妥妥用一天。
说起续航。
之前还有很多,关于充电姿势的科普贴,大伙应该都还有印象吧。
说是新手机到手,得把电量用完充满,重复几次之后,才能充分激活电池的性能。
但其实锂电池并没有记忆效应,随用随充,才是最保护电池的充电姿势。
以及手机电池老化之后,可以放冰箱里延长使用寿命。
“17 岁姑娘把手机放冰箱冷冻了三天后,奇迹发生了。”。
奇迹会不会发生不知道。
但机哥知道人为冻坏了的话,这种情况是不给保修的。
说回到 iPhone 制冷模式。
已经传了好几年了,没想到在 2025 年的今天,这事儿还能重新被扒出来甚至顶上热搜。
只能说是有点离谱。
但换个角度想。
iPhone 自己的散热设计,确实也得背大锅。
这都多少年了,散热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双层主板保温设计,发热源背对背拥抱不说,还死活不上 VC 均热板,热量只能集中在一处。
(via:微机分)。
也难怪每年都要上好几次热搜,被吐槽夏天一到,“果子”就熟了。
好在。
根据爆料信息,两个月之后的 iPhone 17 Pro 及 Pro Max 机型。
将会首次搭载 VC 均热板散热系统,取代之前用的石墨散热片。
积热情况应该会好上不少。
希望「iPhone 制冷模式」这样离谱的教程,明年不会再出现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