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 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
封关之年看海南,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争当制度集成创新领跑者。
京东物流平台配送员黄晓旭的快递小车上常有一些特别的快递箱,它们通体绿色,封箱不用胶带,而是通过折叠方式完成。这些“绿盒子”被称为“青流箱”,可循环使用,收件人收完货后,快递员会进行回收。海南作为国内首个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禁塑”的省份,通过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治理“白色污染”,寻找“绿色出口”。
家住海口市海甸岛的市民王莉莉最近迷上了一项“打卡”任务:自带购物袋到家附近的菜篮子社区平价菜店买菜后,由店员帮她记录“无塑购物”。坚持21天就能换回一个渔民手编的“无塑海洋”专属竹编菜篮子。这一行动计划通过建立消费者打卡兑换机制,引导公众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塑”行为逐渐嵌入日常生活,是“禁塑”工作深入推进带来的显著变化。
全域“禁塑”并非禁止所有塑料制品,而是禁止生产热点话题、运输、销售、存储和使用列入禁塑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海南省将“禁塑”工作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以集成创新思路推动塑料污染综合治理。全域“禁塑”制度体系通过地方立法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实现了颁布实施地方标准、制定“禁塑”名录负面清单、建立全生物降解产品可追溯管理平台等多项全国首创,成效明显。去年,全省重点行业场所替代品占有率达81.1%。此外,海南省还健全琼州海峡禁塑联合监管执法长效机制,并推广渔船打捞垃圾“昌化模式”,持续开展“无塑海洋”行动。
对于告别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难题,海南省从开展“禁塑”工作以来就着力破题。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禁塑”法规制度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形成多维联动综合监管模式;聚力产业发展,布局降解材料全链条产业。近年来,围绕“禁塑”的一系列主要做法和举措,力求落地落实。省市场监管系统组织开展了多项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同时,建设了国内唯一的“降解材料质量安全评价与研究”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了一系列全生物降解塑料地方标准,破解降解材料检测难题。
依托“禁塑”契机及政策优势,海南省积极布局降解材料全链条产业,稳步推进替代品产业发展。据统计,去年全省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总产销2.6万吨、产值4.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8%、68.3%,“禁塑”推动生物降解制品产销再创新高。在全面“禁塑”的第五个年头热点话题,海南省将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面谋划部署,紧抓源头管控、社会面管控等重点环节,持续推进各重点行业场所禁塑,进一步提高替代品市场占有率。海南省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 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 海南省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 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