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杨振宁:世纪科学巨擘的归根之路 百年科学与家国情怀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以“宇称不守恒”和“杨-米尔斯理论”撼动了物理学界,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部融合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史诗。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再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最后回到清华开拓新的事业,杨振宁的命运一直与时代变迁紧密呼应。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条横跨东西的桥梁,承载着科学真理的永恒光芒,也映照着中华儿女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1922年秋天,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亲杨武之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1929年,杨武之受聘到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一家搬到了清华园,一直住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清华园的八年童年时光,塑造了杨振宁对科学的最初认知。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神秘的宇宙》,书中讲的是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回到家后,12岁的杨振宁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热点话题。”
杨武之察觉到儿子的天赋,但更注重他的全面发展。初中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热点话题,杨武之特地请人每天给杨振宁讲授《孟子》,这种教育方式让杨振宁的科学之路始终浸润着东方文化的深沉。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随家南迁至昆明西南联大。在山河飘摇的战乱年代,他未曾中断对科学的求索。1938年,杨振宁在两万余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他在回忆中提到,在西南联大的七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让他对整个物理学有了自己的判断。悼念杨振宁:世纪科学巨擘的归根之路 百年科学与家国情怀 悼念杨振宁:世纪科学巨擘的归根之路 百年科学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