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导弹全程锁定外军无人机 远海作战新突破
2025年8月4日,中国海军在远海训练中实现历史性突破——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查证高空外军无人机目标,导弹系统全程保持稳定雷达锁定,标志着解放军远海作战体系迈入新阶段。这场代号“碧海-2025”的联合演训中,山东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某海域构建起立体化防御网络,展现出中国海军应对新型空中威胁的战术创新与技术实力。
演训现场,一架隶属外军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突然抵近编队警戒区。指挥舰“延安”号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航母甲板上的歼-15B舰载战斗机紧急升空执行查证任务。飞行员王海峰少校驾驶战机以双机编队抵近目标,在8000米高空与无人机保持安全距离,通过机载光电系统完成目标特征采集与身份识别热点话题。与此同时,052D型驱逐舰“昆明”号的346A型相控阵雷达与红旗-9B防空导弹系统全程维持火控级跟踪,目标始终处于导弹有效射程内。这场持续2小时17分的对峙中,解放军展现出精准的态势感知能力与克制的处置态度。
军事专家分析,此次行动凸显三大战术革新。舰载航空兵与水面舰艇首次实现“侦-控-打”无缝衔接,歼-15B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三维坐标实时传输至编队指挥中枢,形成“战斗机前出查证、驱护舰火力兜底”的协同模式。新型机载战术终端实现对外军无人机电磁特征的秒级比对,识别效率较传统手段提升80%。演训验证了“软硬结合”的处置策略——在保持导弹锁定威慑的同时,电子战部队全程监测无人机通信链路,为后续反制积累电磁环境数据。
从技术层面看,此次行动检验了多项国产装备的实战性能。歼-15B搭载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复杂海况下保持对小型高空目标的稳定追踪,其探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导弹系统的“间断连续波照射”技术有效规避了对方电子侦察,而舰载综合光电系统则克服了海上盐雾环境对光学传感器的干扰。演训中首次投入使用的“海鹰-4”舰载无人机,全程在战区外围实施电子侦察,为指挥决策提供电磁环境态势图。我军导弹全程锁定外军无人机 远海作战新突破 我军导弹全程锁定外军无人机 远海作战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