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夫妻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摩托车好消息,央媒
盛夏七月,河南一对中年夫妻在家中因中暑去世,从发病到死亡不到12小时,消息一出,令人震惊又揪心。没有暴晒、没有剧烈运动,只是在闷热的房间里生活,竟然命丧高温。
很多人不禁发问:中暑,真的有这么严重?这不就是流点汗、多喝水就能缓解的事吗?可事实狠狠扇了脸。我们到底低估了“热”的杀伤力,还是高估了身体的承受力?
从古至今,高温致死的案例并不少见。2003年,欧洲热浪导致超过7万人死亡;2022年,中国南方多个城市连续高温超40℃,多地急诊中暑患者激增。
我们常以为只有上了年纪、体质差的人才容易中暑,但那对河南夫妻不过五十出头,身体一向硬朗,怎么会在自家屋里说没就没?问题的关键可能不是热本身,而是我们对热的麻木。
这对夫妻住在老城区,家里没有安装空调,只有一台旧风扇。当天中午,室外温度接近39℃,屋内闷热如蒸笼。
男主人白天感觉头晕乏力,以为是普通疲劳,躺下休息。傍晚时,妻子发现丈夫意识模糊,自己也开始呕吐头痛,等邻居发现报警时,两人已呼吸微弱。送医后不久相继离世。死亡原因明确:重症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0%以上。它不是简单的“热得出汗”,而是体温调节失败,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40℃以上,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这种升温不是渐进的,而是突然加速的,就像锅里的水一旦开始沸腾,几分钟内就会失控。
大多数人对身体的高温耐受力存在误判。很多人以为只要“出汗”就没事,实际上,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时,汗液蒸发受阻,人体根本无法排热。
尤其是密闭空间内,风扇只能吹热风,反而加重散热困难。像那对夫妻所处的环境,就是典型的“热岛效应”叠加“闷热陷阱”。
中暑并不是一个瞬间的“事件”,它是一个逐步失衡的过程。初期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没睡好”或“低血糖”。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意识混乱、肌肉痉挛、皮肤干热无汗,这些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但如果此时还不引起重视,就会走向失控边缘。
热射病的可怕,还在于它往往“来得快,没征兆”。不少人上午还能走动聊天,下午就被送进ICU。热不是突然变猛的,而是我们一直没把它当回事。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体代谢减慢,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等他们感觉“热”,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
除了高温本身,生活中一些习惯也在“助攻”中暑的发生。例如,有些人习惯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替代水,这些饮品会加速脱水。
喜欢穿深色、紧身衣物,阻碍热量散发;还有人中午不休息,暴晒行走,晚上才感不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日积月累,正悄悄推你向危险靠近。
值得注意的是,热射病并不是高温天的“特产”。
即使在相对温和的天气里,如果环境封闭、通风差,依然可能中招。有研究指出,在高湿度、无风的条件下,人体热负担指数会大幅上升,哪怕温度只有32℃,也可能引发严重中暑。夏天的凶险,不只是数字上的温度,而是你身处环境的整体“热压力”。
有意思的是,植物学上早有“热休克蛋白”这个概念,当温度骤升时,植物会合成一种保护细胞的蛋白质,防止自身被热害“煮熟”。
而人体虽然也有类似机制,但面对持续高温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很容易崩溃。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这类人群的“热适应能力”明显下降,一旦中暑,极易转重。
热不仅仅是一个气温问题,它是一个“全身性打击”。
高温会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肾功能,甚至免疫系统。比如,有研究发现,高温会让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还会加重慢性病人的用药代谢负担,让本已脆弱的身体更难对抗外界的刺激。
那么,我们该如何真正防范中暑,特别是热射病这种致命类型?不是多喝水就够了,这是一种误解。水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环境温度的控制、衣着的通风透气、适时休息和对身体信号的及时响应。
比如,当你发现自己出汗减少、头部发胀、皮肤发红时,就要立刻采取降温措施,哪怕只是去阴凉处静坐几分钟,也可能避免严重后果。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心理耐热误区”。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经常晒太阳也没事,就忽略了对极端天气的敬畏。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热浪”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概念。
2024年我国多地出现“夜间高温”,晚上气温仍在30℃以上,身体得不到休息,慢性热应激持续,风险就在悄悄积累。
我们不能再用“以前没事”来安慰自己。时代变了,气候变了,身体的承受力也在改变。真正的安全,不是靠“硬扛”,而是靠“认清”。当你感到不适时,不要强撑,不要想着“再缓缓”,那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最后一次求救。
河南夫妻的悲剧,不是孤例,而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不要小看夏天的“威力”,不要把“中暑”当儿戏。它不是一个小毛病,而是一个可以夺命的凶手。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热”的本质,才有可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新闻中的主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刘湘如,孙建军,李志强。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03)!221-225。
[2]张婧,王璐璐,李秀梅。高温环境下中暑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控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2)!145-149。
[3]陈慧,赵晨曦。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综合治疗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25,37(01)!55-60。
您在阅读前请点击上面的“关注”二字,后续会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相关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作者/小行家,禁止利用AI再创作或洗稿,侵权必究)。
谈起方便灵活的交通工具,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电动车,但其实比电动车普及还要早的摩托车,同样是十分便捷、灵活的出行工具。
之所以许多人对于摩托车已经很陌生,是因为摩托车在我国诸多地方,都成为“限制对象”的原因。
最近小行家看到这样的一个视频,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一次会议演讲的视频,他表示:全国140个城市禁限摩。给出结论,当下已无必要。
此外,他还提到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的规定,让摩托车产业受到很大的损失,许多人不敢买摩托车了。
围绕“禁限摩”以及“13年报废期”,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摩托车的好消息,央媒力挺、公安部释放利好政策,还有13年报废期获得权威回复,让摩托车行业看到了新的曙光。
央媒力挺:为摩托车正名,挖掘多元价值
摩托车在很长时间都被贴上“扰民、不安全”等负面标签,不过,今年以来,央媒开始为摩托车正名。
央视网刊发《多城解除 “禁摩令”,新考题来了》,从交通资源利用的角度指出,摩托车占用道路资源少,是日常出行的有效补充方式。
新华网旗下《半月谈》更是连续发文,称摩托车不是 “城市公敌”,而是 “交通益生菌”。
央媒的力挺并非偶然,而是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地取消禁限摩的政策。比如河南信阳,青海西宁,多地取消的政策,让大众和媒体都对摩托车在现代交通体系中合理定位的重新思考的潮流。
公安部两大举措:放宽考证年龄,简化登记流程
2025年1月1日起,公安部推出的两大举措,对于摩托车的使用甚至是整个行业,都起到利好效应。
1、 延长摩托车驾照的考证年龄,大约让1。5亿人群,从无资格骑摩托车,到有资格。
2、 注册登记摩托车,都可以“一证通办”,异地购买摩托车更方便,上牌更轻松。
两大利好不仅利好摩托车的车主,更是利好摩托车行业,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摩托车总销量达超1000万辆,同比增长10。3%。
13年报废期是否有可能取消,权威部门积极回应
开头提到李院长认为,13年报废期的规定,导致许多人不敢买摩托车,毕竟,现在的摩托车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13年就报废不划算。
其实,这些年也有许多网友,认为此条规定合理性有待商榷,经常有人建议,取消13年报废期。
针对网友的建议,此前商务部进行回复:随着社会发展,汽车、摩托车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的提升,同时道路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需要完善机动车报废管理,下一步将要研究确定机动车报废的科学合理标准。
一直都有消息,商务部正研究取消13年强制报废,改为车况检测制,但一直都未得到权威部门证实,此回复释放出积极信号。
总结
央媒力挺、公安部利好政策、商务部回复以及地方采取的解禁摩托车的政策,都传递了积极向好的信号,有朝一日,摩托车或将有望和汽车、电动车共同打造多元化出行方式,迎来自己的“春天”。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