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开始倒闭了(吃相太难看!新华社三问周杰伦演唱会票价问题,句句说到网友心坎
雪糕刺客开始倒闭了。
2025年盛夏,曾经搅动市场的“雪糕刺客”集体退潮:钟薛高子公司破产清算、哈根达斯中国区门店锐减40%、茅台冰淇淋从66元暴跌至19。9元清仓……这场由高价雪糕引发的消费泡沫破裂,不仅撕开了新消费品牌的营销伪装,更暴露出中国消费市场从“符号崇拜”到“价值觉醒”的深层转型。
立论点:当“伪高端”遇上理性觉醒,雪糕市场的崩塌是消费主义祛魅的必然结果钟薛高们的溃败绝非偶然。其核心逻辑是用营销溢价替代产品价值:一支成本不足5元的雪糕,通过“厄瓜多尔粉钻”“特级红提”等概念包装,将价格推高至66元,毛利率高达92%。但职业打假人王海的检测报告显示,其宣称的“日本薮北茶”实为混合茶叶,“特级红提”实为普通葡萄汁,这种系统性造假彻底击穿了消费者信任。当哈根达斯因“30元冰淇淋不如15元奶茶解渴”被消费者抛弃,当茅台冰淇淋因“2%酒精含量”沦为笑柄,本质是消费者对“价格与价值脱节”的集体反抗。
分论点一:资本催生的“伪需求”终将被市场反噬钟薛高2021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背后,是资本对“高端雪糕”的疯狂注资。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等机构通过“网红营销+流量收割”模式,将雪糕从解暑食品异化为社交货币。但这种模式存在致命缺陷:其核心用户群(13-29岁年轻人)的消费力与价格严重错配。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消费者对冰淇淋单价接受度集中在3-10元区间,占比70。9%,而15元以上产品接受度不足10%。当蜜雪冰城2元冰淇淋年销超10亿支、中街老冰棍0。7元单品持续热销,钟薛高们的高价策略显得如此荒诞——其破产子公司负债8300万元的结局,正是资本泡沫破裂的明证。
分论点二:渠道垄断与信息不对称的双重绞杀高价雪糕的扩张高度依赖渠道霸权。钟薛高通过支付高额进场费,垄断便利店冰柜黄金位置,甚至出现“未明码标价”的“刺客”行为。2022年夏季,北京市场70%的便利店冰柜被高价雪糕占据,消费者被迫为“信息黑箱”买单。但这种垄断遭遇双重反制:其一,监管层面,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雪糕明码标价”专项整治,丽江48元竹筒冰淇淋事件后,价格欺诈处罚力度加大;其二,市场层面,经销商用脚投票——钟薛高因保质期短、动销慢,导致渠道库存积压,2024年其经销商退货率高达40%,形成“高价-滞销-降价-品牌贬值”的死亡循环。
反论点:高端市场是否就此消亡?部分观点认为,钟薛高的倒下意味着高端雪糕市场终结。但数据揭示另一真相:2025年中国超高端雪糕(50元以上)市场年增速仍达25%,哈根达斯、GODIVA等品牌通过绑定高端场景(婚礼、商务宴请)维持增长。其差异在于:真正的高端品牌构建了“价值锚点”——哈根达斯用“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绑定情感价值,GODIVA通过“比利时皇室御用”强化品质信任。而钟薛高们只有空洞的营销话术,当消费者发现“66元雪糕与5元老冰棍在解暑效果上无差异”,其高价逻辑自然崩塌。
驳论:健康化能否成为救命稻草?面对危机,部分品牌转向健康概念,推出低糖、低脂产品。但光明乳业2025年新品数据暴露了这一路径的困境:其“质价比”新品虽强调“真材实料”,但单价仍集中在8-15元区间,市场接受度不足预期。问题在于,健康化无法解决核心矛盾——当消费者为“低糖”支付溢价时,仍会本能地对比价值。伊利“绮炫”低糖黑巧冰淇淋虽采用代糖,但单价12元仍高于消费者心理预期,导致复购率不足20%。健康化是加分项,但非高价雪糕的免死金牌。
相关论点:行业洗牌中的突围法则存活品牌揭示了新生存逻辑:其一,极致性价比,如蜜雪冰城通过供应链整合将冰淇淋成本压缩至0。8元/支;其二,场景创新,如光明“大白兔”迷你雪糕绑定怀旧经济,认养一头牛“鲜牛乳”系列切入儿童市场;其三,技术赋能,如联合利华采用“活菌冷冻技术”提升冰淇淋口感,支撑10-15元价格带。这些案例证明,消费者并非拒绝溢价,而是拒绝“无价值溢价”。
从钟薛高的破产到茅台冰淇淋的清仓,这场雪糕市场的崩塌实质是消费主义的自我修正。当Z世代开始用“配料表长度”替代“品牌光环”做消费决策,当“雪糕自由”成为夏日刚需,市场正在用最残酷的方式教育企业:没有产品力的支撑,任何营销神话终将破灭。未来属于那些既能守住品质底线,又能读懂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企业——毕竟,在38℃的高温下,没有人为“故事”买单,只有人为“清凉”付费。
文 林轻吟?。
编辑 林轻吟。
前言
作为一名歌手,最赚钱的方式就是开演唱会了,这段时间,很多地方都迎来了演唱会热潮,不少观众都能够在现场感受音乐的氛围,还能和喜爱的歌手进行互动。
而周杰伦的演唱会更不必说,场场爆满,不仅座无虚席,还一票难求。
然而若是让大家花费500块,在现场却只能坐到视野不良,甚至连周杰伦的身影都看不到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掏这个钱呢?
眼看着演唱会在即,主办方居然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连新华社都下场对此进行了质疑。
票价惹争议
说起演唱会,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是现场的氛围却很震撼,这也是很多歌迷都愿意掏钱,感受现场氛围的原因。
基本上所有的演唱会,都会根据内外场和座位的不同来安排票价,低则300多,贵则2000多。
而周杰伦在大众心中的地位自不必说,他自出道以来都堪称顶流般的存在,每次一发歌必定会引起一番轰动。
最经典的莫过于《青花瓷》、《稻香》、《告白气球》等等,因为风靡国内外,周杰伦也吸引了难以估量的粉丝群体。
每当开演唱会,他的票都是秒空的状态,抢都抢不到,更不用说还有黄牛在其中炒票价。
周杰伦的粉丝,不乏有钱人,就算黄牛将票价炒出天际,都有人愿意花钱购买,可见粉丝们对周杰伦的喜爱有多深了。
然而这次周杰伦的500元票价一出来,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买账,甚至到后面连官方都下场了。
据了解,主办方在7月8日进行了第三次开票,放出了极少量的票,看台票最低600块,最高也有1300块。
而内场都是1600元到2000元不等了,对比其他歌手,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更贵一些,但是抢购的人却只多不少。
其中有个500元的门票引起了大众的注意,据主办方解释,这样的门票都是舞台两侧视线有遮挡的地方,还有只能看到大屏幕的地方。
这个票价仅仅是支持那些想要感受现场氛围的歌迷,而且一旦选择购买,就不允许再次退票了。
要知道很多演唱会都因为舞台的建设原因,在两侧留下了不少的空余座位,这些座位一般是不对外出售的,因为视线被遮挡得很严重。
坐在这样的座位上,根本看不到舞台上的完整风光,体验感也是大大降低的,没想到居然有主办方想要把场地利用到极致,票价也并不算便宜。
500块钱就只能看到大屏幕,900块钱的视线也不是很好,会受到阻碍影响观感。
这价钱对很多普通粉丝来说,并不是轻易能够掏出来的,不少网友都觉得这个吃相太难看了,网络上也引起了一番争议之声。
新华社三连问
有不少网友觉得,这个票价不值,只能看到大屏幕而已,那在哪看不都一样嘛,何必为了去现场,苦哈哈的人挤人排队,既花钱又受罪。
毕竟没啥体验感,而且还不支持退票,让人感觉是强买强卖一样,这样贩卖粉丝们的情怀确实令人不爽。
有网友说没强买强卖,看演唱会都是自愿的,现场的氛围是任何一种环境都无法比拟的,而且音效和亲临感都是十分震撼的。
对于粉丝来说,为了能和偶像近距离接触,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因为周杰伦演唱会是一种独家回忆,精神上的满足超过物质上的一切。
眼看着争议声越来越大,新华社也下场连发三问,问出了很多网友们好奇的关键点,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卖这种在现场也只能看到屏幕的票是否合法?这个500元以及900元的定价符合相应的标准吗?还有不支持退票,消费者连后悔的权利都没有,是否涉嫌侵权呢?
其实从相关律师的回答来看,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还是挺多的,比如主办方这样卖票并不违法,而且也是提前告知了大家座位的真实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粉丝依然选择购买,那就是你情我愿的行为了,毕竟消费者绝对是有知情权的。
但有一点也需要注意,那就是不合理的价格以及不能退票的规定,也会引起舆论上的压力,严重的话也会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管控。
其实主办方的“小花招”虽然消费者们都明白,但是这种严重缩水,并且不允许退票的行为确实有点消费霸凌的感觉。
粉丝们的拥趸是艺人们价值的体现,维护粉丝并反馈正能量是艺德,过度消费背刺导致的负面情况是致命的。
商家在这件事情上处理的就不太好,选择权是在消费者手上,单方面的不合理条款就是在压榨消费者,影响艺人口碑,也伤了粉丝的心。
贩卖情怀本身就是和粉丝之间拉近距离的最好时机,若还是执着利益,把粉丝们当做牟利的工具,必然会导致形象受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相互尊重是互利共赢的基本,一味妥协反而更助不正之风,当粉丝们的热情一而再的被磨灭,后果只会难看。
当然,愿意买票的都是周杰伦的忠实粉丝,能够看到偶像已经很高兴了,想必也不会有人非得盯着主办方是不是割韭菜了。
只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管控,那么最终也都会是消费者来买单,越来越高的票价,其实也不利于演唱会的长久发展。
更不用说,还有黄牛在旁边虎视眈眈,希望主办方能够担起自身的责任,将演唱会这个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