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内容

78岁路都走不稳还开演唱会捞金 ,热射病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天热宁可吹空

3周前 (07-08)热点关注17

  


  78岁开唱被骂捞金?

  汪明荃用高跟鞋踩碎年龄偏见!

  上周上海演唱会,1500块票价没卖满座,全网嘲讽老太太捞钱。

  结果人家真唱两小时不带喘,腿抖成那样还踩着十厘米高跟撑完全场。

  有些人脸疼吗?

  票价高不高先放一边。

  骂人之前看看市场行情,现在流量明星演唱会内场票炒到两三千都是常态。

  汪明荃唱的都是传了四十年的金曲,这票价真说不上割韭菜。

  关键是,凭什么默认老年人开演唱会就是圈钱?

  年轻人开唱就是追梦?

  看她彩排花絮就知道多拼。

  78岁的人每周雷打不动健身三四次,演唱会前天天练声五小时。

  台上不用耳返不用垫音,全开麦唱《万水千山总是情》时嗓子是哑的,可台下哭倒一片。

  这种本事现在几个流量歌手有?

  最恶心是那些“老人该在家带孙子”的论调。

  谭咏麟73岁还在红馆连开十场,林子祥76岁巡演场场爆满,怎么没人说?

  轮到女艺人开唱就满嘴刻薄话。

  合着老太太连站着唱歌的自由都没了?

  散场时看到个细节。

  前排大爷举着1985年演唱会票根喊“阿姐”,老太太抹着泪深深鞠躬。

  人家唱的不是情怀生意,是实打实用命在熬。

  那些说风凉话的,等你们78岁还能穿着高跟鞋站三小时再说吧。

  观众席其实说明一切。

  从白头发老歌迷到举着手机拍的00后,合唱声掀翻屋顶。

  这年头能让人放下手机听完全场的演唱会,比大熊猫还稀罕。

  骂捞金的省省吧,真愿意掏钱听她唱歌的人,根本不在乎票价后面几个零。

  嗓子哑了腿也抖了,可《勇敢的中国人》前奏响起时,她腰杆挺得比伴舞还直。

  有些人到死都是少年,有些人30岁就成了老古董。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热射病,不再是高温天里的“稀客”。你可能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像个只会出现在新闻里的词,可现实却不留情地告诉我们:每年夏天,被它夺走生命的人,不少。

  

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蔓延。

  

为什么有人顶着大太阳干农活还能安然无恙,有人却在阴凉里也突然中招?热射病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有躺在太阳下暴晒才会得?它发作的时候到底有多快,多严重?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这种看似“中暑升级版”的病,其实比你想象的凶险得多。

  

还有一个问题更让人后怕:我们平时的某些小习惯,到底是不是在无形中把自己推向危险?你是不是也觉得“多喝水、多休息”就能搞定高温?但医生想提醒你,夏天真不是靠硬撑就能熬过去的季节。

  

尤其是有些行为,看似无害,却是热射病的“诱因死角”。热射病,简单说,就是身体的“散热系统”彻底罢工了。

  

人在高温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把体内的热量排出去,体温会一路飙升,严重时超过40度。这不只是“热得难受”,那是全身的细胞在被烫伤,脑子开始混乱,肝肾开始崩溃,身体像被一场看不见的火灼烧着。

  

它不是“中暑”的加强版,它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和猝死一样凶猛。

  

别以为只有运动员、建筑工人、送外卖的小哥才会中招。

  

真正危险的,不是高温本身,而是我们以为“自己没事”的侥幸。很多五六十岁的长辈,白天舍不得开空调,怕费电;晚上关窗睡觉,怕“贼风”;喝热水、穿长袖,怕“寒气入骨”。

  

这些习惯背后的逻辑虽然能理解,但在超40度的高温面前,就是拿身体在赌命。

  

最要命的,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常常被我们忽视。

  

刚开始只是头晕、乏力、出汗少,大多数人一扛就过去了。但当你感觉皮肤开始发烫、心跳加速,甚至突然没汗了,那是身体已经“热到干涸”。

  

它不是缓慢生病,而是突然“断电”。很多热射病的患者,从发作到失去意识,只用了十几分钟。

  

那种“人还站着,一下就倒下”的画面,不夸张。

  

我遇到过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早上六点多出门遛弯,天气还算凉爽,回来后就说有点头晕。

  

家人以为是低血糖,给她喝了点糖水,结果不到一小时人就昏迷了。送医时体温42度,全身抽搐,医生说:这是热射病,最凶险的一种——中枢型热射病。

  

那天其实才33度,可湿度高,通风差,一样危险。

  

大家都在问,那夏天到底怎么做,才能安全、清凉又健康?医生有一句话,听起来俗气,但是真理:宁可吹空调,也别干这四件事。

  

第一,别硬撑着不开空调。很多老年人觉得空调“伤身”,动不动就“风湿犯了”“腰疼了”。

  

其实只要温度控制在26到28度之间,空调就像一把保护伞。它不是冷风机,而是“退烧药”。

  

不吹空调=不排热,尤其是老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你以为自己是在“锻炼抗热能力”,身体却早就吃不消了。

  

第二,别在正午户外活动。

  

中午11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中最毒的时段。很多人喜欢趁天亮早出去走一圈,结果越走越晕,越晒越干。

  

就算你是早起惯了的人,夏天也请改一改。太阳不是闹着玩儿的,它晒的不是皮肤,是你的中枢神经和心脏。

  

那一刻不流汗,不是身体清爽,是它累瘫了。

  

第三,别穿不透气的衣服。

  

很多人夏天怕晒黑,捂得严严实实,甚至穿化纤材质的长袖、长裤。还有人为了防蚊虫,穿得像个密封罐。

  

这样做只能让汗液排不出来,热气堆在体内,活像在蒸笼里焖自己。衣服不是越遮越安全,是越透越健康。

  

纯棉、浅色、宽松,才是热天的“盔甲”。

  

第四,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口渴其实已经是“缺水报警”。夏天,身体每天流失的水分远比你想象的多。

  

尤其是老年人,口渴感本身就迟钝,很多人一天只喝两三杯水,还怕“水喝多了肾吃不消”。真相是:如果你不主动喝水,你的肾才会出问题。

  

内脏就像发动机,缺水时不仅散不了热,还容易“烧坏”。

  

这些看似小事,背后却是生死的分界线。

  

我们老一辈人讲究“顺其自然”,但夏天的高温不是自然,它是气候异变。

  

现在动不动就40度的天,其实是身体根本没准备好的“极限挑战”。你看街边那些绿化带,草都蔫了。

  

人不是铁打的,五脏六腑更不是高温耐火砖。

  

还有一个冷知识值得说说:高湿比高温更危险。

  

当空气湿度超过75%,汗液蒸发就变慢,身体就像穿着湿毛巾在烧烤架上,热气进不去,汗出不来,体温只会越来越高。南方的“桑拿天”,其实比北方干热更容易中招。

  

人在湿度高的环境里散热效率会下降40%以上,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风险翻倍。

  

有人说:“我觉得没那么热,应该没事。”可问题是,感觉不等于真实。

  

人的体感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风速、湿度、阳光强度、衣着厚度,甚至你是不是刚吃完饭。真正靠谱的,是测体温、观察出汗量、关注气象预警。

  

不要拿“我感觉还好”当判断标准。

  

还有人问:“那夏天到底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快中暑了?”医生的建议是:看三点——有没有持续的头晕、有没有明显的恶心感、皮肤是不是开始干热了。如果你开始觉得“浑身发沉,不想动”,汗不怎么出了,心跳也有点快,那就不是“太热”,是身体在报警。

  

这时候不是扛,而是该停下了。

  

还有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很多人夏天喜欢午睡,尤其老人。

  

但如果房间不通风、不开空调,午睡反倒成了危险诱因。人在睡觉时体温调节能力会下降,加上空气闷热,可能醒来时就是一身虚汗、心慌气短,甚至意识模糊。

  

睡前开空调,设置定时通风,远比“盖毛巾”来得安全。

  

说到底,热射病不是一个“夏天的病”,而是一种“忽视的病”。它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悄悄积累的。

  

从不喝水、不通风、不吹空调开始,一点点地,把身体推向崩溃。

  

我们不怕热,我们怕的是高温下的“自以为是”。

  

怕的是明明有空调,却说“忍一忍就过去了”;怕的是明明已经中暑前兆,却说“歇一会儿就好了”;怕的是明明知道危险,却为了一点电费、一点面子、一点惯性,把命搭了进去。

  

夏天,不是用来硬抗的,是用来保命的。

  

有时候,活着就是最好的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马倩倩,赵慧。热射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3):245-249。
[2]张志刚,李晶晶。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热射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6):978-981。
[3]许明,孙倩。高温高湿环境中的中暑机制及防护策略[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23,41(9):669-672。

相关文章

加拿大驾车撞人事件已致11死 伤亡人数恐上升

   加拿大驾车撞人事件已致11死 伤亡人数恐上升。当地时间4月27日,加拿大温哥华警察局代理局长史蒂夫·莱在记者会上通报,温哥华发生了一起车辆冲撞人群事件,已造成11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五一假期高铁宠物托运预约量翻倍:近百只猫狗享受旅途

   4月30日上午10点05分,两只布偶猫从北京南站搭乘G121次高铁列车,与主人一同前往上海度过“五一”假期。中铁快运相关负责人透露,自4月8日开放宠物托运服务预约以来,已有近百只宠物...

最大人造太阳完成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里程碑式成就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这是聚变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    最后一个完成制造的组件是...

震惊!董某博士论文与北科大专利多处雷同 学术不端疑云再起!

   董某博士论文与北科大专利多处雷同    【董某博士论文与北科大专利多处雷同】近日,一则关于董某博士论文与北京科...

美方多次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想谈 谈判诚意待观察

   5月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经贸对话磋商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有记者询问关于美方多次表示正在与中方进行经贸谈判并会达成协议的情况。    发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美...

震惊!值4.1亿元画作展览时被小孩刮花 修复难度极大 估价约5000万欧元!

   价值4.1亿元画作展览时被小孩刮花    【价值4.1亿元画作展览时被小孩刮花】2025年4月,荷兰鹿特丹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