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飞奔过马路撞上直行车,交警认定其家长负全责(习惯性反问到底有多伤人?别让语
7月3日,湖北襄阳发生一起引发热议的交通事故。一名小学生在未观察路况的情况下,突然加速横穿马路,结果直接撞上了一名正在正常行驶的电动车骑行人,导致对方摔倒受伤。最终,交警依法认定该起事故由小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
小学生飞奔过马路撞上直行车,交警认定其家长负全责。
从监控视频画面中可以清楚看到,事发当时,这名小学生正快速奔跑,突然冲上机动车道,毫无预兆地撞向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由于冲击力度不小,骑车人当场摔倒,车辆也倒在路中。好在小学生本人只是皮外擦伤,未出现严重受伤情况,电动车骑行人虽摔倒,但也并无大碍。
事故发生后,当地交警迅速介入调查。经过详细勘查与调取监控,交警认定:骑车人骑行过程中车速正常,遵守交通规则,事发路段没有红灯或其他特殊限制,属于正常通行。而小学生未在斑马线通行,也未观察来往车辆,突然加速横穿道路,导致事故发生,其行为属于明显的违反交通安全规定。
最终,交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判定小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交警提醒,未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监护人负有严格的监管义务,家长日常应加强对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杜绝此类危险行为再次发生。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偶尔跟父母抱怨几句工作辛苦,结果换来的却是冷冰冰的一句:“谁上班不累?就你特殊?”家中翻箱倒柜找东西,随口问了伴侣一句,对方立马回道:“我怎么知道?你手是摆设吗?”!
听到这样的话,你心里是不是瞬间堵得慌?明明只是想倾诉、想寻求帮忙,结果却被一句“反问”噎得说不出话。原本好好的一次沟通,最后往往不欢而散,甚至还可能引发争吵。
那么,为什么习惯性反问总是让人如此难受?这种说话方式究竟会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又该如何改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看似常见却暗藏杀伤力的话题——“习惯性反问”。
01反问,其实是一种“看不见的攻击”!
从表达方式上看,反问的目的并不在于真正寻求答案,更多时候,它承载着一种情绪宣泄。对方之所以用反问的口吻回复,往往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借此传递不满、否定甚至怒意。
偶尔一两次反问,可能只是无心之举,不至于引发太大的波澜。但如果一个人习惯性用反问回应别人,问题就不再简单了。
首先,反问往往意味着拒绝正面回答问题,让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的需求被否定了。比如向父母吐苦水,父母却回以反问,表面上是在反驳,实际上是在无视你渴望倾诉、寻求安慰的心情。
7月6日晚,G7272次列车在抵达南京南站前突然停车并停电。乘客张女士表示,当晚8时31分前后,列车开始缓慢降速,停下来后,车厢里的照明灯突然熄灭,一片漆黑,只剩头尾部分的灯还亮着,随后冷气也停了。
乘务员通过广播解释称,是电网出现故障。大约20分钟后,车上恢复了供电,几分钟后列车启动,在晚9时05分左右抵达南京南站。张女士提到,停电的20分钟里车厢内逐渐变热,但停电前的冷气效果比较好,她没有感到特别闷热或不适。
铁路12306客服人员回应称,G7272确实晚点,于晚9时06分抵达南京南站,预计也将晚点10分钟左右抵达终点站安庆站。至于停电原因,暂时没有接到相关通知,可能是突发设备故障。
92岁老人病危兄妹在医院打起来了 孝顺之争引发热议。92岁的老母亲住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原本还算平静的五兄妹因此争论不休。四个兄弟姐妹坚持让母亲继续住在医院,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搏一搏,而二哥则力排众议,执意要接老母亲回家。这场“病房争夺战”甚至惊动了医院。
这五兄妹经济条件都不差,争执的焦点不是钱,而是对“孝顺”的不同理解。小妹和大姐认为,让母亲在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才是尽孝,能多活一天就多一天“有娘的日子”。二哥却觉得,既然医生都建议回家,说明希望渺茫,不如让老母亲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安静静地走完最后一程。
这件事在网上也引发了热议。有人支持继续治疗,认为这是子女应尽的责任;更多人赞同二哥的做法,认为高龄老人与其在冰冷的医院挣扎,不如回家享受最后的温暖。
这让人想起一个新闻,一位百岁老人因摔跤住进ICU,子女们轮流守在病房外,每天花费数万元进行治疗。老人身上插满管子,痛苦不堪,最终还是去世了。事后得知,老人生前曾多次表示不想在医院度过余生,但子女们仍坚持治疗,生怕被指责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