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伏牛山景区的痛与勇 ,人真的能被热死!河南男子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
河南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伏牛山系的一众景区成了重灾区。那些曾承载着无数人避暑记忆的山水秘境,此刻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7月1日起,洛阳白云山、龙峪湾,南阳老界岭、内乡宝天曼等景区陆续闭园。有人盯着手机屏幕里熟悉的地名红了眼——原本定好的白云山露营计划,随着6月30日景区启动的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只能暂时搁置;龙峪湾深夜的暴雨冲毁了山路,泥沙里半露的汽车残骸,让人看清了自然伟力下的脆弱;南阳西峡县225。3毫米的累计降雨量,更带走了5条鲜活的生命,数字背后是无法言说的心疼。
不只是这些核心景区,老君山、尧山的山路被冲得坑洼不平,老界岭的设施也受损严重。西峡县升级的暴雨红色预警,是当地数年难遇的极端天气,即便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也难完全招架。
趴在出租屋布满水珠的窗台前,听着没完没了的雨声,忽然懂了“山洪”二字的分量。平日里安全的山区,在强降雨中可能瞬间变脸——山沟里四面八方汇聚的水流,能让结实的道路桥梁形同虚设。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汛前公告的23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3。15万受威胁人口,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警示,尤其让山区居民心头绷紧。
老人们说的洛河伊河宽河道,原来都是历史上洪水冲刷出的生存智慧。如今西峡县5751名受灾群众、损毁的乡村道路与基础设施,更印证了自然力量不可小觑。但危难中也有暖意:景区全力处理退票,已购票游客可全额退款;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游客,一边冲锋在抢险一线,这些努力都透着人性的温度。
这场雨也给所有人提了醒:山区避暑虽好,汛期出行必须紧盯天气预报。豫西黄土区、豫北太行山区、豫南桐柏山—大别山区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更需时刻警惕。景区规划该多些对极端天气的考量,河道保护也该被摆到更重要的位置——这次教训让我们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长久之道。
眼下,受灾的景区正全力重建。相信用不了多久,伏牛山的葱茏、溪流的清澈会重新回来。而我们也会带着更敬畏的心,去欣赏那些失而复得的美景,毕竟经历过风雨,才更懂珍惜阳光。
7月的河南,气温仿佛被“点了火”。据国家气候中心7月初通报,我国多地正经历1961年以来最强的一轮高温热浪。而就在这个炙烤的午后,一位年仅38岁的男子在户外工作时突然倒地,送医时体温高达42。6℃,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这不是电影,也不是个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热射病监测报告》,每年因严重中暑死亡的病例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死亡率高达40%以上。你没看错,40%!
很多人以为热只是让人“难受”,撑一撑就过去了。但事实是,高温真的可以杀人。
曾在我们医院ICU收治的一位快递员,也是在持续高温下送件,出现头晕、呕吐、意识模糊。到院时体温已超41℃,进入中枢神经衰竭状态。他仅仅在太阳下暴露了不到两个小时。这种“热死”的方式,比心梗还要快。
你以为自己出汗就是在散热?可当气温高于体温、湿度又大,汗根本蒸发不了,体内的“空调”宕机,热量越积越多,最后引发体温失控。
中暑不是简单出汗,它是身体调节系统崩盘的临界点。
中暑的“真面目”远比你想象中残酷。
谁最危险?不是老年人,而是你我这样的“壮年人”。特别是那些在户外工作、工地施工、送外卖、骑快递、电力维修的劳动者。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数据,热射病患者中,30-50岁青壮年占比高达58%。他们往往身体“还行”,但正因为过度自信,忽视了最致命的信号。
这不是虚惊,而是真实的临床现象。
在我们科室曾收治一位40岁男性,是环卫工人。每天凌晨四点开始扫街,正午时分还在作业。高温天里,他以为喝点水就能扛得住。直到一天晕倒,入院时已昏迷,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我们拼尽全力,还是没能把他拉回来。
这是我作为临床医生永远忘不了的遗憾。
很多人对中暑的误解,正是致命的“催化剂”。
误区一:喝水就能预防中暑?
错!中暑不是“脱水”这么简单。真正致命的是体温调节失控。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尤其湿度大时,仅靠喝水根本无法散热。特别是高强度劳动时,心脏、肾脏、神经系统同时承压,任何一个系统崩溃,都是灾难。
误区二:年轻人不会中暑?
大错特错!年轻人反而是“高危人群”。因为他们活动量大、工作强度高、更容易忽略身体预警信号。而老年人往往反而懂得“避热”,行动更谨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研究指出,热射病青壮年患者的病死率并不低于老年人,反而因救治延迟,后果更严重。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避开这颗“高温地雷”?
第一,分群识别风险!
1。 户外作业人群:如建筑工、外卖员、快递员、电力检修人员,是极高风险群体。建议高温时段(11!00-16!00)暂停或轮换作业。
2。 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本身循环和代谢功能差,无法有效调节体温,更容易中暑。
3。 年轻劳累者:长期熬夜、营养差、精神紧绷者,虽外表健康,但生理储备不足,最容易“突然倒下”。
第二,行为干预是关键!
不是喝水,而是避热。
权威研究表明:在38℃以上的环境中,即使静坐不动,核心体温也会在30分钟内上升1℃以上。
改变行为比补水更重要。
· 避开中午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务必每30分钟找阴凉处休息。
· 穿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切忌紧绷不透气。
·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而是每小时主动喝200ml。
· 避免高温时运动,尤其不要“挑战极限”。
如果真的感觉到头晕、心慌、恶心、走路不稳,这不是“小中暑”,而是身体已经发出求救信号。
立即停止活动、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降温、补充淡盐水。
如果症状未缓解,或开始出现意识模糊、身体抽搐,一定要迅速送医!
热射病的“黄金救治期”只有30分钟!
很多人问我:这种极端天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答案是:会。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蓝皮书》,过去60年里,我国年均高温日数增加了近60%。而在未来几十年,这一趋势还将加剧。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为医生,我越来越深地意识到:真正的健康防线,不在医院,而在生活细节中。
就像我们常说的:“未病先防”。不等出事后补救,而是从日常做起,提前识别风险、调整行为,才是最实际的“保命之道”。
我始终记得,一位曾险些热射病的患者出院前说:“医生,如果不是你们,我以为我只是有点累,可能就在工地上走不下去了。”。
这句“走不下去了”,是每一位临床医生最不愿听到的告别词。
从今天起,如果你身边有在高温下工作的人,请提醒他们:中暑不是“扛一扛”的事,它真的会致命。
如果你自己也总是“硬撑”,以为年轻就能抗一切,请认真对待每一次头晕、乏力、心跳加快。那不是虚弱,是身体在求救。
从明天开始,把闹钟调到早上五点,在天还凉的时候去锻炼;中午绝不暴晒,提前规划行程;为自己准备一顶真正透气的遮阳帽,而不是只求“好看”。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在为自己的生命“降温”。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热射病监测报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第31卷第7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3期、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