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富二代飙车丧命:年仅21岁,长相帅气可惜了!父亲发文太戳心及“工地大叔”刘诗
血淋淋的教训一个接着一个上演,想不通为什么还是有人重蹈覆辙呢?
这几年因为骑机车发生事故身亡的女网红不在少数。2023年,重庆网红";庄慕卿";深夜飙车,与逆行摩托车相撞身亡;2024年,女骑手";小鱼爱吃鱼";弯道超车时与对面车辆对撞殒命;同年,19岁网红";DJ万小橘";在三亚环岛骑行时失控发生严重事故。
7月4日,据媒体报道,福建21岁机车网红周钧灏,于6月21日凌晨飙车时发生车祸,抢救无效去世了。
真是想不通这些网红,大半夜的还要出去飙车,就算大半夜的出去路上没有什么人,可是大半夜视线不好,也是很容易发生车祸的,飙车的速度又快,一旦发生车祸,都十分严重,基本上都是没法抢救回来的。
21岁的周钧灏是一个富二代,他生前拥有千万豪宅和多辆豪车,可是他最爱的还是机车,单单是车库里停放的就有三台百万级别以上的机车。他的父亲应该也是很宠爱他的,也支持他骑机车,没想到最后竟然因为机车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尽管周钧灏已经21岁,可是他脸上的稚气并未退去,他长得非常帅气,看上去酷酷的。机车的人,大多都是经济条件优渥、时间充裕的有钱人,根本无需为吃喝生计发愁。
其实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就决定了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会过着什么样的人生。周钧灏出生就是富二代,他一出生就拥有了下半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
他的父亲平时也很支持他做自己的事情,只要周钧灏想要,那他的父亲基本支持。从他晒出来的房子和车子中,就知道他的家境是非常优越的。
除了玩机车,他也会和朋友晒豪车,平时也会跟各种豪车拍照。看照片就是一个有钱的富二代。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耍酷,这个跟有钱没钱还真没关系,可是玩机车的人大多喜欢在机车上做各种危险的动作为酷,也有些人是觉得速度越快就越酷。可是他们却不明白,再好的机车,速度快了都会有危险,都有可能因为速度太快而失去性命。
他那些视频里有凌晨两点高速压弯、隧道轰鸣、还有和车友群的“生死时速”挑战。他们想要的就是那种刺激的感觉。
尽管都是有钱人,我想他家里的那些豪华机车,都是要父母点头他才会有钱去买吧。当父母决定给他买第一辆机车当做玩具的时候,安全的隐患已经埋下了。别人是一辆机车,他是好几辆机车,而且每一辆都很贵。
相信他也不是第一次大半夜出门去飙车了,有这么多机车在家里,他肯定也是因为喜欢才一辆接着一辆的买。一辆接着一辆的玩,迟早也是要出事的。
他的父亲悼念儿子说他很爱他,周钧灏的父亲觉得这次不是他的错,如有来世他们做兄弟。21岁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匆匆结束,还是让人感到挺惋惜的。
她的姐姐也说,弟弟是一个很好的人,喜欢笑,对所有人都是客客气气的。只是这么好的弟弟,竟然才21岁,就没了,家里的人都很悲痛。
不能说他的家人不爱他,物质上极大满足。可是却没有教会他,人活着应该去追求什么。有钱人很多,可是把机车当做爱好耍酷的人并不多。
大好青春,20多岁,没理想,没目标,没有责任感。在普通人眼里有工作,有房有车,都可以是奋斗目标,对于他来说,这些都不是目标,因为这些房子车子他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二十多岁的他依然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才会把玩机车当成是有意义的事情,白白丢了性命,真是太可惜了。
网络上的风气转变很快,有时候只需要不到一天。
一个在工地上班的农民工,会喜欢看书?
这是很多人看到刘大叔之后,心里冒出的疑问。他们不愿意去相信这件事,声音也让刘大叔感到难受。网上甚至有人说他的形象不好,不应该待在北京,还有人觉得他背后有团队,是故意炒作。
6月25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有记者注意到了刘大叔。
他看着快60岁了,穿得也朴素,肤色像是长期在外面干活的样子。他在人群里显得有些拘谨,但是看书的眼神却很专注。
记者走过去和他聊了聊,也拍下了他的眼神。
刘大叔告诉记者,他从河南来北京打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找活。他做的都是力气活,在工地上绑钢筋、搬水泥,靠这个挣钱。
日子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三百块钱。要是没活干,就只能到处转悠着找。
他就是在这种闲下来的时候,会来书店看书。因为身上钱不多,他每次都是只看不买,看完就把书放回原处。
记者听完这些话,心里有感触,就买下了那本书送给刘大叔。刘大叔接过书,眼里都是感激。记者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他,说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以联系。
这个过程被人拍下来发到网上,刘大叔一下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带来的不是开心。
他在河南老家的妻子和亲戚也很快看到了视频,马上就给他打了电话。刘大叔面对镜头的时候说,他很害怕,就是怕家里人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因为形象不太好。
怎么一个在工地干脏活的人会喜欢看书呢?
面对争议,有别的记者专门去采访了他。刘大叔解释说,一方面是自己手头确实不宽裕,另一方面也是怕把书弄脏,毕竟自己是在工地上班。
他爱看书,是因为他以前在老家当过民办教师,教书养成了一种习惯。
为了生活,他才放下教书的工作。因为教书不赚钱,自己年龄也大了,就来了北京打工,在各个工地之间干活。
虽然在北京打工的日子很苦,但他也会给自己找点乐趣。
天气热的时候,他会骑两个小时的车,就为了来书店看会书。
这件事情闹大后,央视也发表了文章,标题是《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叔,为何能感动全网》。刘大叔确实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但这些关注也变成了压力。
有网友就这样说:“一个老教师,本来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居然被生活所逼去工地,这才是最可悲的。主流媒体怎么不关注这个点?”。
其实这种普通人突然被关注的事情,不止一件。
比如那个被称为“卖菜西施”的李富贵。她也是河南的,因为家里父母都有残疾,父亲行动不便,母亲是聋哑人,她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和她一样大的人还在上学,她就已经用一辆二手车出来卖货了。
有人觉得,现在这种事情,不管是真的还是炒作,都让人开始怀疑一切。但是农民工里,确实有很多爱读书的人,读书不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里平静一些。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用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没有活干的日子有点盼头。谁都有自己的追求,只是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