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热不热,就看小暑”,今日小暑,今年三伏天很热吗?及又打起来了!高超音速导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正式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是夏季的第5个节气,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只有一个月就到秋天了。进入小暑节气后阳光充足、雷暴天气频发,农作物进入了狂长的时间段,充足的降雨非常有利于农作物大丰收。
老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进入小暑后高温高湿,露天久置的木料或者椅凳经过雨水淋湿后,内部往往含有大量的水分,表面看起来感觉是干的,但是我们久坐在上面就很容易导致湿气侵入身体,从而诱发关节疼痛等疾病。由于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进入小暑后切记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的木凳、木椅上。
在食俗方面,在我国民间有小暑节气吃“三宝”的习俗,这三宝分别指的是黄鳝、莲藕、绿豆芽。
进入小暑节气,气温炎热,人体容易出汗过多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黄鳝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补中益气、除风湿等作用,小暑节气正是黄鳝最肥美的时候,这个时候食用黄鳝进补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适合体质虚弱或者久居潮湿环境的人群。
在我国民间还有小暑吃莲藕的习俗,莲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其历来被视为御膳供品;莲藕能促进肠道蠕动,进入小暑后我们食用莲藕可以起到清热、健脾开胃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有小暑吃绿豆芽的习俗,绿豆芽纤维素含量比较高,其同样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在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出现水肿、上火等症状,进入小暑后我们食用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正常来说小暑交节是属于六月初的节气,但是由于农历与阳历“置正”的影响,有的年份小暑交节的时间会提前到五月份,而在有的年份小暑交节的时间会推迟到六月的中旬,今年小暑交节的时间在六月十三,像2024年小暑交节的时间在六月初二,2026年小暑交节的时间在五月廿三,很明显今年属于“晚小暑”,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小暑交节到来的时间晚,那么预示着往后的天气会非常的热。
“暑”表示热的意思,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炎炎夏日的开始,进入小暑节气后天气会越来越热。同时进入小暑节气后也意味着很快将进入三伏天,每年的三伏天大概都在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在我国民间就有“三伏热不热,就看小暑”的说法,那么今年哪天入伏?今年三伏天会不会很热呢?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2025年哪天入伏?
三伏天包括头伏、中伏、末伏,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今年6月21日夏至,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30日(庚午日),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在7月10日(庚辰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7月20日,因此今年7月20日入伏。
头伏的时间是固定的10天,因此头伏的时间为7月20日至7月29日。
老话还说“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进入末伏的时间,末伏也是固定的10天;今年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9日(庚戌日),因此今年8月9日入末伏,今年末伏的时间为8月9日至8月18日。
头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因此今年中伏的时间为7月30日至8月8日。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20日至7月29日为头伏,共10天;7月30日至8月8日为中伏,共10天;8月9日至8月18日为末伏,共10天。
今年三伏天总共有30天,为最近10年最短三伏天。那么今年三伏天会不会很热?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一、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小暑和大暑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两个节气,小暑表示“小热”,而大暑表示“大热”,因此正常来说大暑节气的气温会比小暑节气的气温高。
老话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小暑节气期间非常的酷热,那么预示着到了大暑节气天气反而会比较凉爽。这里的“热得透”指的是炎热的程度比较深。
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伏,正常情况下中伏正值大暑节气,如果大暑节气比较凉爽,那么这也意味着三伏天会相对的凉爽。
二、小暑凉飕飕,大暑热死牛
这句农谚的意思和上面一句正好相反,如果小暑节气期间凉飕飕的。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么这预示着到了大暑节气(三伏天的中伏时间段)会非常的酷热,这表明三伏天会很热。
这里的“热死牛”指的就是连耐热能力强的牛都给热死了,表明气温异常的炎热。
大暑节气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间段,这期间阳光农作物会生长得特别快,但是气温炎热也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这期间如果降雨比较少,那么就很容易引发“伏旱”,伏旱会影响粮食作物的灌浆,像粮食作物会出现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的现象。
三、小暑不见暑,大暑三伏天
正常来说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已经炎热了,虽然还没有热到极致,但是30℃以上的高温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而如果到了小暑节气气温还不热,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往后的大暑节气以及三伏天会非常的热。
万物总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到了小暑节气天不热,那么这往往预示着酷热的天气延迟了,往后炎热的天气可能会来得更加的猛烈。
四、小暑西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叶焦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烈节当天的风向主要是西风,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往后很长时间气温都会很炎热,连耐旱的竹子都会因为高温而变得枯黄,表明三伏天很热。
西风的特点是干燥,如果在小暑节气当天刮西风,那么这预示着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降雨,即天气会以晴天为主,三伏天会非常的炎热。
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对于农民来说都希望三伏天适当热点,这样不仅能促进农作物生长,而且还能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这样农作物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像粮食作物的籽粒会更加饱满。
总结,今天就是小暑节气了,进入小暑节气后天气将会越来越热,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暑的工作,在中午炎热时段我们尽量减少外出;以上农谚都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
今日小暑,你们那里的天气如何?欢迎留言。
高超音速武器现在真是防不住啊。
东风17、俄罗斯匕首这些玩意儿动不动就10倍音速,贴着大气层边缘打水漂飞,从发射到命中可能就60秒。
现有的反导系统跟摆设似的,连美军最新的拦截弹去年在关岛试验都失败了。
这种导弹最可怕的是不按套路飞。
以前弹道导弹走抛物线,算好落点还能躲开。
现在高超音速武器像开挂,空中随便转弯变轨。
更坑的是它飞得低,预警雷达根本抓不到。
等你发现的时候,导弹都快砸头上了。
俄罗斯在乌克兰实战用过匕首,号称突破了爱国者系统,北约到现在都没吭声认没认拦截成功。
高温也是个死结。
5马赫以上飞行,弹头表面温度直接飙到2000℃。
普通材料早化了,就算用新研发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也撑不了多久。
最要命的是高温会形成电离层,把制导信号全屏蔽掉。
导弹自己都可能迷路,更别说地面拦截了。
现在各国搞的拦截方案都挺玄学。
美国在试激光炮,但功率根本不够用。
俄罗斯吹嘘S500能拦,可连测试视频都不敢放。
听说中国在搞电磁炮,可这技术离实战还差得远。
反倒是对付发射车更实际,卫星盯着导弹基地比拦截靠谱。
说到底这玩意就是战略平衡破坏器。
以前核威慑还能靠二次反击,现在高超音速武器直接掀桌。
第一波打击可能连反应时间都不给,预警系统全成睁眼瞎。
最近美俄都在加速部署,2025年部署量比去年翻倍。
军备竞赛根本停不下来,新冷战那味儿越来越冲了。
矛与盾的较量这次真是矛完胜,未来战场规则怕是要彻底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