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失联4天后续!尸体已找到,死亡原因曝光,太绝望,活活等死及血糖与出汗大有关联
温州大罗山的新闻,一个50多岁的徒步者没了。好好一场户外活动,咋就变成这样?事情得从6月29号那天说起。
当天,一支100多人的徒步队伍往大罗山出发。队伍里这位50多岁的徒步者,是跟着同学一起来的。刚开始大家边走边聊,气氛轻松,谁能想到这是悲剧的开始?
大罗山的步道看着普通,走起来全是挑战。台阶高低不平,坡度越来越陡,没走多久,这位徒步者脚步就慢下来。体力不支,慢慢就落单了。
掉队后他还能联系同学,电话里说走不动了,却没让同学来帮忙,只说歇一歇。要是当时喊一句“快来接我”,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可惜,当时谁也没料到情况会恶化。
当天晚上,同学发现不对劲。发消息没回应,打电话关机,起初以为手机没电或走错路。等了又等还是没消息,这才慌了,赶紧告诉带队的。
可100多人的队伍,带队的哪能随时注意到每个人?等确定人失联,天都黑透了。深山里黑灯瞎火,上哪儿找人?龙湾区公安接到报警,立刻联合蓝天救援队、当地民警,几百人带着装备进山。整整4天,他们翻遍大罗山的角落,嗓子喊哑,鞋子走破,就盼着能找到人。
7月3号下午,坏消息传来。在龙王峡谷的石缝里,救援人员找到了这位徒步者。现场状况让见惯场面的救援队员都揪心:徒步者趴在石缝中,手脱臼变形,后脑勺还有撞击痕迹。队伍走的明明是常规步道,怎么会跑到这么危险的地方?原来,他掉队后迷路,误打误撞进了峡谷。
那地方石头堆得杂乱,连正经路都没有,白天走都容易迷失,更别说晚上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是摔倒撞头,还是被困石缝无法脱身?这些问题成了大家心中的谜团。
消息传开,网友议论不断。有人觉得徒步团有责任,这么多人的队伍,为啥没及时发现有人掉队?也有人认为徒步者自己考虑不周,50多岁的人,没评估好体力就参加。
看看那些经常徒步的老手,哪个不是背着专业装备,带着地图指南针?这位徒步者或许因为有同学在,放松了警惕,才出了事。
最难过的还是徒步者的家人。几天前还好好出门的人,突然就没了。从满心盼着人平安回来,到等来噩耗,这四天,他们承受了巨大痛苦。
现在网上各种死因猜测,更是让家属雪上加霜。警方也呼吁,别随意传谣,让逝者安息,让家属能平静处理后事。换作谁家遇到这种事,也不想被当作谈资。
喜欢徒步的朋友一定要记住:下次参加活动,先问问自己体力能不能撑下来?装备带齐了没?路线研究清楚了吗?和队友的联系方式都确认好了吗?遇到问题别不好意思求助,早点开口,说不定就能化险为夷。另外,尽量别跟人数太多的团,人太多带队的顾不过来,小团队相互照应,安全更有保障。
这起事件还在调查,具体责任划分和死因,要等警方通报。但有一点很明确:户外不是游乐场,徒步也不是简单走路。我们要敬畏自然,更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下次有人约你去徒步,千万别头脑一热就答应,先掂量清楚自己的情况,别为了看风景,把命搭进去。
要是那天,这位徒步者没去参加活动,或者掉队后及时求助,现在或许正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可惜,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件事吸取教训,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有些人一到夏天,汗就像没关的水龙头,哗哗地流;而有些人,明明热得快冒烟了,却连汗都不带出一滴?表面上看是体质问题,但如果你是高血糖患者,这出汗的“怪象”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高血糖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对人体多个系统都有影响,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而出汗,正是它的“管辖范围”。有人因为高血糖出汗太多,有人却因为神经受损汗腺失控,汗水一滴不出,热得跟锅盖下的螃蟹一样难受…!
夏天,是高血糖患者最难熬的季节之一。温度高,湿度大,饮食花样多,人的作息、情绪、运动都容易出问题,稍不留神,病情就可能“踩雷”。我在门诊里就见过不少人,平时血糖控制得不错,一到夏天就乱了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高血糖和出汗到底有啥关系?夏天这6件事,高血糖的人真的不能碰吗?
出汗多,不一定是虚,也可能是糖尿病
门诊那天,我刚坐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哥就气喘吁吁地进来,衣服湿得跟刚洗过一样。他说:“医生,我是不是肾虚?一热就出汗,背心都拧出水了。”。
我一听,直觉不对,让他量了个空腹血糖,16。8毫摩尔/升。他当场吓了一跳:“我以为我就是体虚,没想到是糖尿病!”?。
其实啊,高血糖导致出汗异常,早就有研究证实。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一项针对2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有超过35%的人出现过出汗异常,其中以“出汗多”为主,其次是“无汗”或“局部汗”。
这不是汗腺的问题,而是糖尿病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的。
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受损,汗腺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想出就出,不想出就关门歇业。这种时候,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也跟着“罢工”,中暑、低血糖、脱水、酸中毒的风险全都浮出水面。
夏天六件事,高血糖的人千万别碰!
天气一热,人容易放松警惕,尤其是血糖看着还行,就觉得“没事儿”。但我得提醒你,高血糖人群夏天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波动大。而下面这六件事,正是“罪魁祸首”。
1。冰镇饮料、甜品吃个爽?血糖分分钟飙上天!
夏天最难抵挡的诱惑是什么?不是空调,不是西瓜,而是冰可乐、奶茶、冰淇淋。
我有个女病人,平常血糖控制得不错,结果夏天和闺蜜聚会,喝了两杯冰奶茶,第二天血糖直接飙到19。2毫摩尔/升,人晕倒在公司,被紧急送医。
冰镇饮料的“陷阱”在于它的“甜”被冰感掩盖了,喝的时候不觉得甜,但其实含糖量惊人。
建议:高血糖患者最好选择无糖饮品或自制绿豆汤,注意饮品中的“隐藏糖”成分,如果糖浆、麦芽糊精等。
2。不运动,吹空调,血糖越吹越高?
有人一到夏天就开启“空调+西瓜+葛优躺”模式,动都不想动。你以为你在“养生”,其实是在“养糖”。
适度运动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夏天虽然热,但清晨或傍晚温度较低,完全可以适当散步、慢跑,每次30分钟,每周5次,就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长期不动,基础代谢率下降,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就像开挂一样往上飙。
3。空腹吃水果,血糖坐过山车!
“水果不是健康的吗?为啥不能多吃点?”这是我听得最多的问题。
水果是健康的,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吃水果的方式决定了它是“良药”还是“毒药”。
空腹吃水果,尤其是高升糖指数的水果如葡萄、荔枝、芒果,会让血糖迅速飙升。而饭后1小时吃同样的水果,血糖波动却明显小得多。
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如苹果、梨、柚子,控制在每日150克以内,最好在饭后吃。
4。情绪暴躁,血糖跟着“上火”
夏天一热,人就容易烦躁,尤其是血糖不稳定的人,精神状态更容易出问题。
有研究显示,情绪波动会影响肾上腺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血糖水平。情绪一上头,血糖也跟着“躁”起来。
我曾接诊一位中年男士,因公司裁员焦虑失眠,血糖一个月从9。0飙到14。5,连降糖药都得调量。
建议:学会情绪管理,适当冥想、深呼吸或做点喜欢的事,保持心情平稳,对控糖至关重要。
5。擅自停药、减药,血糖反弹更猛烈!
很多人觉得“夏天吃得少、动得多,药是不是可以少吃点?”这种想法极其危险。
血糖控制是一项长期工程,药物剂量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擅自减药或停药,很可能导致持续性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
一位老年患者,擅自停用了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结果两周后出现意识模糊,送来时血糖高达28。6毫摩尔/升,差点进了ICU。
6。无视出汗异常,小心低血糖悄悄来临!
很多人以为出汗就是热,殊不知,出冷汗可能是低血糖的信号。
尤其是在服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的患者,运动或饮食不规律,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出冷汗、手抖、心慌是典型表现。
建议:随身携带葡萄糖片或糖水,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同时监测血糖波动。
出汗异常,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前哨”
别小看出汗这件事,它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最早的信号之一。
自主神经控制着汗腺、心跳、胃肠蠕动等功能,一旦受损,容易出现“植物性神经病变”,表现为出汗异常、心率不齐、胃肠功能紊乱等。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2024年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在确诊5年内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的迹象,而出汗异常是最常见的初期症状。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高血糖患者,突然发现自己出汗变多、变少、出冷汗、半边身子出汗……千万别掉以轻心,这可能是神经病变的“敲门砖”。
血糖管理的“夏日作战法则”
夏天控糖,讲究“三稳”:血糖稳定、情绪稳定、生活规律稳定。
饮食上,少糖少油,多纤维,多喝水,补钾补镁;作息上,规律睡眠,避免熬夜;运动上,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免中午高温段。
我常跟患者说:“血糖就像个小孩,你一放松,它就调皮捣蛋。”尤其是夏天,控糖更要“带着走”,不能放飞自我。
小结一句话:出汗≠正常,特别是你是糖尿病人!
你以为出汗是天热?可能是神经坏了。你以为不出汗是体质好?可能是汗腺坏了。
糖尿病人的身体,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不管是出汗多还是出汗少,都要提高警惕。
而夏天这6个“坑”,高血糖患者一个都别踩。血糖控制得好,才是真正的“清凉一夏”。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最近出汗变得异常?是出得太多,还是干脆不出?你以为的“正常”,可能正是身体在求救。你觉得高血糖和出汗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被长期忽视了?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321-345。
[2]李晓辉,周建华,韩振宇。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2)!112-117。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