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仕和安克召回充电宝超百万 ,中通回应幼童街上被快递车碾压及《西游记》演员叶以
罗马仕和安克召回充电宝超百万。
当罗马仕宣布停工停产、安克向用户寄出第10万个防火安全袋时,这场因电芯混入金属异物引发的超百万台充电宝召回事件,已从产品质量危机演变为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的信任地震。截至2025年7月3日,罗马仕确认召回330807件产品,安克完成超20万用户召回申请,而涉事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74张3C证书被暂停或撤销,其生产的锂电池全部遭封存。这场风暴撕开了行业光鲜表象下的暗礁——当价格战吞噬利润空间,当供应链管理沦为形式,中国制造的“安全底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拷问。
立论点:充电宝召回危机本质是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与成本压缩的必然结果,暴露出供应链管控失效、质量标准失守与监管滞后三大系统性漏洞。
分论点一:供应链失控:头部品牌的“甩锅式”管理埋下隐患罗马仕与安克均将召回原因归咎于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但深究其供应链管理模式,问题早已埋下伏笔。安普瑞斯作为小米、绿联、倍思等品牌的电芯供货商,2023年累计生产锂电池突破1亿只,其无锡工厂却因“电解液材料不一致”“关键工序参数失控”被飞行检查曝光。更致命的是,安克副总裁张希承认,供应商在未告知情况下私自变更电芯核心材料,而罗马仕品牌负责人也坦言“依赖上游来料”。这种“重品牌轻制造”的模式,导致企业丧失对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把控权。当安普瑞斯为压缩成本违规更换隔膜材料时,品牌方因缺乏实时检测能力,只能被动承受质量风险。
反论点:召回体现企业责任,还是危机公关的遮羞布?部分观点认为,罗马仕处理572。6万次咨询、安克寄出10万个防火袋,证明企业积极履行召回义务。但数据揭示另一面:截至7月3日,罗马仕仅完成召回总量的16。2%,安克未披露实际退货率;更讽刺的是,罗马仕在停工停产通知中,次月仅按最低工资标准80%支付生活费,被员工质疑“逼迫离职以削减召回成本”。这种“形式召回”暴露出企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当召回成本高昂时,企业更倾向于用公关话术掩盖问题,而非彻底整改供应链。
驳论:价格战不是质量失控的借口,技术降本才是破局关键行业将召回归因于“价格战压缩利润”,但数据显示,安全电芯成本约40-50元,而30元低价充电宝仍能盈利,说明成本压缩空间有限。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指出,问题核心在于企业选择“偷工减料”而非技术降本:工业级碳酸锂替代电池级材料、B/C品电芯替代A品、省略温度监测芯片……这些操作虽能降低10%-20%成本,却将产品风险提升数倍。对比之下,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材料创新、智能制造将电芯成本降低30%而安全性不降,证明技术降本与质量保障并非对立。
深层洞察:召回危机折射中国制造的“转型阵痛”这场风暴背后,是消费电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型的阵痛。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移动电源合格率仅62。5%,过充电保护不合格率达37。5%,暴露出行业长期忽视安全标准。而民航局2025年已发生15起充电宝空中起火事件的数据,更将公共安全风险推至顶点。当安普瑞斯74张3C证书被撤销、罗马仕旗舰店下架充电宝,监管层正用“最严认证”倒逼行业整改:未来,电芯企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品牌方必须实施驻厂质检,而消费者也将用脚投票,淘汰那些“低价低质”的玩家。
从无锡工厂的封存电芯到深圳仓库的召回产品,这场危机为中国制造敲响警钟:在全球化竞争中,“安全底线”比“市场份额”更珍贵。当企业停止在供应链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监管不再对“飞行检查”结果手下留情,当消费者学会查看3C证书而非仅关注价格,中国制造才能真正从“大而不强”迈向“质优价稳”。毕竟,没有安全保障的“创新”,不过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通回应幼童街上被快递车碾压热!
2025年7月2日晚,云南大理市大展屯综合市场附近,一名3岁幼童在路口光影中躺卧玩耍时,被中通快运派件货车右后轮碾压身亡。中通快运回应称“司机以为压到石头”,并强调“已配合调查、依法处理”,但这一事件暴露的快递行业安全漏洞、儿童监护缺失及社会共治困境,远非“个案悲剧”所能概括。
立论点:幼童之死是系统性安全失守的必然结果,需从行业规范、家庭监护、社会共治三重维度追问责任。
分论点一:快递行业“效率至上”逻辑下,安全培训沦为形式主义。涉事司机甘某自称“7月1日刚接手站点,2日就出事”,其所在网点2020年开设,却未建立有效安全管理体系。中通江苏管理中心2024年曾开展安全驾驶培训,但覆盖范围仅限江苏,未形成全国性标准。更关键的是,行业普遍存在“重考核、轻安全”的痼疾:快递员为完成“当日达”指标,常超速、逆行或疲劳驾驶。上海2024年快递外卖行业警示约谈会明确要求企业“合理设定配送规则”,但中通等企业仍未优化算法,导致司机为赶时间忽视安全检查。此次事故中,甘某虽按喇叭、打转向灯,却未下车确认路况,正是行业安全文化缺失的缩影。
反论点:司机“视线盲区”能否成为免责理由?技术手段可破解但企业未作为。甘某称幼童位于“右前方盲区”,但货车盲区问题早有解决方案:2024年西宁快递行业公约要求车辆安装“盲区监控+AI预警系统”,可实时识别路面障碍物并报警。然而,中通快运网点仍使用未升级的旧车型,暴露企业安全投入不足。数据显示,安装盲区监控的货车事故率下降62%,但中通等头部企业仅在部分高端线路试点,基层网点仍依赖司机“肉眼观察”。这种“技术可及却未普及”的现状,使企业难逃“放任风险”之责。
驳论:家长监护缺失是悲剧诱因,但社会不应将责任完全转嫁个体。监控显示,幼童独自在路口玩耍近10分钟,家长始终未出现。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有“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的监护义务,此次事件中家长显然失职。但需警惕将悲剧简单归因于“家长疏忽”的倾向——大理市大展屯综合市场周边缺乏儿童活动场所,夜间照明不足,客观上增加了儿童独自活动的风险。社会应反思:在快递车辆密集的社区,是否需设置“儿童安全区”?是否应通过社区志愿者巡逻、智能摄像头预警等方式弥补监护空白?将责任完全推给家长,既不公平,也无助于系统性解决问题。
深层洞察:幼童之死折射出“效率社会”对生命价值的异化。当快递行业将“时效”视为核心竞争力,当家长因工作繁忙将儿童置于“监管真空”,当社会对“盲区风险”习以为常,这场悲剧便成为现代性困境的隐喻。中通快运在回应中强调“依法处理”,却回避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漏洞;网友指责骑车女子“冷漠”,却忽视了夜间光影对视觉的干扰——这些反应共同暴露出社会对“系统性风险”的认知惰性。真正的进步,不在于谴责个体失误,而在于重构行业规则:要求快递企业将“安全时效”纳入考核,推动社区建立儿童监护支持网络,强制车辆安装盲区监控设备。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幼童”成为效率逻辑的牺牲品。
幼童躺在马路上的身影,不应只成为监控画面中的一帧悲剧。当企业安全投入、家庭监护责任、社会共治机制形成合力,那条吞噬生命的盲区,终将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