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自负盈亏,教授卖成果赚钱?福耀科技大学这样解决资金问题 ,第13所本科大学
说起曹德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玻璃大王”,现在他办了一所大学,叫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这所大学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曹德旺的名气,还有请来的校长王树国也是个名人。
大家都听说曹德旺为这所大学拿出了100亿,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多,像个天文数字。
但是办一所大学,这笔钱真的够用吗?
看看那些公办大学,每年国家给的经费都是几十个亿,清华北大就更多了。这么一比,这100亿建好学校以后,还能维持运转多久,确实是个问题。
这个学校到底要靠什么来维持下去?
最近,在一次访谈里面,曹德旺终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个办法听起来很新鲜。
他的想法是:“各学院自负盈亏,教授卖成果赚钱”。
这句话得拆开来看,首先是“教授卖成果赚钱”。这意思就是,学校里搞出来的科学研究,不能光是写论文,得想办法变成能卖钱的产品。
这事能不能成,关键要看学校的老师厉害不厉害。福耀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还是很强的:教师有302位,其中海内外院士15位,还有56位是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有这么些厉害的人,搞出能赚钱的科研成果,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其实这种模式也不是第一个了:国内的西湖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已经把很多科研成果变成了高科技公司。
现在来说说后半句:“各学院自负盈K亏”。
这个说法在大学里很少听到,倒是和企业管理很像。据说这是一个日本企业家的经营方法,叫“阿米巴经营”,就是把一个大企业分成很多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自己管自己的账,自己挣钱自己花。
曹德旺这是把办企业的思路用到了办学上,把每个学院都看成一个独立的小公司。
这种做法有好处,能让每个学院都很有积极性。但问题也可能不少,比如学院之间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抢资源,不合作。
这所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招生规模非常小,第一年只准备招50个人,学费也和公办大学差不多,不贵。
这样一来,靠收学费肯定是指望不上的,连维持学校最基本的开销可能都不够。
让教授们把研究成果变成钱,就成了学校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这所大学的定位是“研究型”,本身就是要专注搞科研的,这个赚钱的路子也算是和它的定位相符合。
把学校当成企业来管,让学院自己负责盈亏,这在国内的大学里确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
河南高等教育又迎新突破,第13所本科大学呼之欲出!一所学院正全力冲刺更名“大学”,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更为河南学子带来更多优质选择。未来可期,精彩可待!
河南高等教育正迎来新机遇,新一所本科大学的诞生不仅壮大了教育力量,也为学子们带来更多选择。期待学校乘势而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