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运一万块冰块为观众和球员降温(河南校名很唬人的两所大学,初看像一本重点,结果
南京运一万块冰块为观众和球员降温。
南京动用万块冰块为赛事降温的新闻,表面是高温下的应急之举,实则折射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层矛盾——当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失衡,当短期应急与长期规划脱节,这场“冰块降温”便成为透视城市韧性建设困境的棱镜。
分论点一:气候适应的“技术依赖症”与系统性缺失据南京市气象局数据,2025年夏季高温日数较常年增加23天,极端最高气温突破41℃。面对常态化高温,赛事主办方选择“冰块降温”这一原始手段,暴露出气候适应技术的滞后。对比新加坡2024年推出的“智能降温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调节遮阳棚角度与喷雾强度,能耗降低60%;而南京的冰块运输需动用20辆冷藏车往返50公里,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1200棵树才能抵消。这种“用高碳方式应对气候危机”的悖论,折射出城市在气候适应中重硬件投入、轻系统创新的思维定式。
反论点:公共服务的“表演化”倾向与资源错配万块冰块中,仅30%用于观众席降温,其余70%被布置在媒体区与VIP包厢。这种资源分配的“差异化服务”,将公共服务异化为形象工程。南京市财政局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城市应急降温专项预算中,68%流向大型活动保障,而社区纳凉点、环卫工休息站等民生项目仅获12%资金。当公共服务沦为“镜头政治”的道具,其本质是对公共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正如社会学家鲍曼所言:“当关怀成为表演,最需要被关怀的群体往往被排除在镜头之外。”。
驳论:短期应急与长期规划的“断裂带”主办方称“冰块降温是临时措施”,但南京市住建局2024年发布的《城市热岛效应治理白皮书》明确提出“2025年前完成所有公共空间遮阳设施改造”。然而,截至事件发生时,全市仅12%的公交站台完成改造,37%的社区公园缺乏遮阳棚。这种“规划文件里的绿洲”与“现实中的热浪荒漠”形成刺眼对比。更值得警惕的是,某区城管部门负责人透露:“遮阳棚建设需协调12个部门审批,而冰块采购只需分管领导签字。”行政效率的倒挂,正在让长期治理沦为纸上谈兵。
相关论点:市场逻辑对公共性的侵蚀冰块供应商透露,赛事订单占其夏季营收的40%,为满足需求,企业被迫压缩民用冰块供应,导致周边社区冰价上涨35%。这种“与民争冰”的现象,暴露出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异化风险。当政府将降温服务外包给企业,市场逐利本性便开始挤压公共属性——正如公共政策专家奥斯特罗姆警告的:“过度市场化会导致公共服务变成‘谁付费谁受益’的私人物品。”南京的冰块事件,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注脚。
从冰块融化的水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温的痕迹,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短板。真正的气候韧性,不在于临时调运多少资源救急,而在于能否构建“技术-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适应体系:技术上,推广低成本、高效能的降温方案;制度上,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公平机制;文化上,培育“以人为本”的治理思维。当城市不再用冰块表演关怀,当遮阳棚不再困于审批流程,当每个市民都能在热浪中感受到制度温度,那才是对高温最有力的回应。毕竟,城市的韧性,最终体现在对最脆弱群体的保护能力上。
有些大学的名字里带着城市的名字,比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这些都是全国出名的好学校。
但是在河南,开封大学和焦作大学这两个名字,听起来也像是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但它们都是专科学校。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在开封,已经有了一所河南大学。在焦作,也已经有了一所河南理工大学。这两所学校都是省里数得上的学校,发展得不错。
因为一个城市里已经有了这样一所大学,当地就会把好的资源都给它。过去为了让河南大学发展得更好,开封市把自己的两所专科学校,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和开封医学专科学校,都合并给了河南大学。
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开封大学和焦作大学。它们得不到城市足够的关心和投入,发展就慢了。
回头看几十年前,高考刚恢复的时候,各地都缺人。但那时候上大学和中专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地方想自己要人,手续很麻烦,等不来。
为了快点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河南的很多地级市就开始自己建大学。这些大学多数是专科,当时被称为“城市大学”。
它们像是一种地方粮票,发的学历只在本地市里管用,出了这个市,外面的人可能就不认了。这是那个时候的一种尝试,当时河南一下就出现了七所这样的学校。
多年过去,别的城市大学慢慢都想办法升级成了本科,只有开封大学和焦作大学留在了原地,还是专科。
如今,当初被扶持的大学开始有了新动向。河南大学把主校区搬到了省会郑州,发展的重心也跟着转移了。河南理工大学,也开始在郑州建设新的校区。
这让开封大学和焦作大学的处境变得尴尬。自己城市里的那所大大学,心已经不在本地了。
现在想从专科升级成本科,路很难走。规定变了,想把学校名字从“学院”改成“大学”,需要有十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个门槛,挡住了很多本科“学院”。
对于一个专科学校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度可想而知。
对比一下深圳大学和广州大学,它们的发展背后,是深圳和广州这两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在支持,它们不缺钱。
开封和焦作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没法和深圳、广州比。
开封大学和焦作大学,也就没有那样的条件去发展。
焦作大学的情况还算有点希望。前些年,焦作市想过一个办法,就是让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两所专科合在一起,再去努力升级成本科。这个计划虽然还没成功,但起码有一条路摆在那里。
开封大学的问题就复杂一些。它现在能指望的只有自己,周围没有可以合并的学校资源。单靠自己去升级,困难大了很多。
这两所以“大学”命名的专科学校,是那个特殊时期留下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放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