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录取分数线,河师大未入前五,河南工大排第8名 ,河南很惨的一所大学,
理科的分数线划到了585分。
这个分数是河南学生要面对的一个数字,它指向一个地方:郑州大学。
能考到这个分数的学生,他们的选择不多,也不需要多。因为省内最好的资源都给了这个学校,老师和设备都往那里集中。
不是所有人的分数都能到这个线。
分数不高不低的情况,是多数人的情况。这时候,河南师范大学就成了一个选项。
从这个学校毕业,去做一个老师,工作安稳,也受人尊敬。对于一个分数处于中间位置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条稳妥的道路,可以管一辈子。
也有人不想当老师,就想学一个能吃饭的手艺。
什么是能吃饭的手艺?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人需要你的技术。
河南工业大学教的就是这种技术。比如盖房子需要土木工程,人每天要吃饭就需要食品科学。这些粮食相关的专业,是国家层面都在看重的东西。学校的宣传就是:“学出来不愁没活干”。
去救人,当一个医生,也是一条路。
那么新乡医学院就在那里。
这个学校不在省会郑州,可它的名声在省内很大。想要孩子以后穿上那件白色的衣服,从这个学校出来的人,本事是过关的。
和动手不一样,脑子活的人,喜欢和钱还有规矩打交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名字,就说明了它是干什么的:学会计,学金融,学法律。
这些学问学好了,不管是去大地方找工作,还是自己干,都是有用的。
学校本身也有自己的说法。
有些学校,说出去的名字有分量,因为它的历史长。河南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它在开封,一个古老的城市。它的文科强,历史和汉语言专业的老师,都是有名的学者。文科要568分,理科要563分,能进去也不简单。
还有一个在洛阳的学校,叫河南科技大学。
它的路子和河南工业大学相似,都是教人怎么搞技术。学理工科的学生,可以去了解这个学校。
给孩子选学校,不能只看名字好不好听。
有三样东西是绕不开的:第一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这个分数决定了能选择的范围。第二是孩子自己对什么有兴趣,不能让他用自己的未来去学一个不喜欢的东西。第三是看往年的分数线,心里要有数。
学校所在的城市,也是一个要紧的事情。
离家有多远,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习不习惯,这些都是父母要想的事情。选大学,是给孩子选未来几年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人生的下一步。
2000年的那场高校合并,改变了很多学校的道路。
原郑州粮食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它1956年建校,在当时,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教粮食知识的本科学校。
这所学校直接归商业部管,地位不一般。
后来情况变了。2000年,它没能进入那个重要的“211工程”名单里。
到了2013年,学校改了名字,叫河南工业大学。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大了,覆盖的范围也更广了。
可是,它以前最厉害的东西却在变弱。教育部有个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它那个传统的粮食工程专业,已经排不进全国前十了。
一个曾经在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学校,把自己的特色变淡了。
为什么一所曾经的部属“独苗”院校,会在时代浪潮中逐渐失去光环?
事件主角:原郑州粮食学院。发生时间:2000年至今。事件经过:该校在2000年的高校合并潮中未能进入“211工程”序列,并在2013年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原因分析:未能获得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持,以及转型过程中未能平衡特色专业与综合发展的关系。结果:其王牌专业“粮食工程”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跌出全国前十,行业特色被稀释,陷入了特色淡化与综合实力不足的困境。
这种特色淡化和整体实力不够强,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学校想变强,就得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又可能让自己的特色没了。
再看另一个例子。同样是在2000年,三所学校合并成了一所新的大学。
这三所学校是原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和郑州大学。新的学校就叫郑州大学。
其中,原郑州工业大学是当时河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大学。
合并之后,新的郑州大学保留了211的身份,而且发展得更大了。但是对于原来的郑州工业大学来说,它的独立名字消失了。
它被合并了进去,成了一个更大集体的一部分。这在当时被一些人看作是“反向合并”,一个强势的学校被一个体系吸收了。
现在说起河南高校圈,这个老牌211的名字已经很少有人提了,它成了一段历史。
对于那所由粮食学院改名而来的大学,也有数据可以看。中国科教评价网的数据说,2022年,它在全国排第209位。
在河南省内,它的排名是第8位。
行业特色院校想要转型,困难就在这里。原本的优势没了,新的优势又没建立起来。
这个过程,成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里一个让人思考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