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经常吃冬瓜的糖尿病人,过不了多久,或出现5个变化!(《以法之名》烧脑!
有些糖尿病人一边吃着降糖药,一边却天天念叨着“食疗”?然后你看他们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冬瓜。
冬瓜这玩意儿,长得寡淡,吃起来也清清爽爽,没什么“攻击性”。但是它的“存在感”在糖尿病人的生活里,简直堪比“随身胰岛素”。不少人甚至坚信——多吃冬瓜,血糖能降,体重能瘦,胰岛素用得少!
这说法到底靠不靠谱?最近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调查透露了点意思:经常吃冬瓜的人,身体上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这变化,是好是坏,还真没那么简单。
我说几个你可能没太注意的细节。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时,最怕两件事:一是饭吃太多,血糖飙;二是菜吃太油,胰岛素罢工。于是冬瓜这种低热量、低碳水、高水分的蔬菜,就成了“食谱里的常驻嘉宾”。
理论上来说,冬瓜确实有点“本事”。它每100克热量不足15千卡,碳水也极低,吃多了都不容易发胖。关键是,它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还有一种叫做皂苷的化合物,有研究发现,这类物质可能对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改善作用。
听起来不错对吧?但问题也来了——不少人吃冬瓜吃上头了,甚至一顿饭三样菜,全是冬瓜变着花样做。冬瓜炖虾仁、冬瓜排骨汤、冬瓜炒蛋……看起来健康,其实容易出问题。
第一个变化,是体重真的轻了,但肌肉也跟着掉了。
冬瓜本身几乎没有蛋白质,热量极低,有的人主食都不吃了,只靠冬瓜“撑饱”。时间一长,体重确实下来了,但瘦的不是脂肪,是肌肉。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糖尿病人,本来就有“肌少症”的风险,一吃清淡饮食还不补蛋白,直接把肌肉“饿没了”。
肌肉一旦少了,血糖反而更难控制。因为肌肉是胰岛素的“主要战场”,没了肌肉,胰岛素去哪工作?
这不是减肥,是减健康。
第二个变化,是水肿缓解了,但电解质出了问题。
冬瓜利尿,这不假。很多糖尿病人有轻度水肿,特别是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太好的时候,吃点冬瓜,第二天脚踝不肿了,脸也没那么“泡”了。有些人高兴得连夜炖了一锅冬瓜汤。
但长期大量吃冬瓜,加上本来就吃着利尿剂的患者,很容易钾、钠电解质不平衡。尤其是冬瓜钾含量高,肾功能不太好的患者吃多了,血钾升高,是有可能的。高血钾不是闹着玩,一旦超过5。5mmol/L,心率紊乱、心脏骤停都有风险。
第三个变化,是血糖确实稳了一点,但胰岛素用量没法随便减。
很多人觉得冬瓜能“降糖”,其实它本身并不降糖,只是它不升糖。吃冬瓜代替一部分主食,自然血糖就稳了。但这不是药效,是“以菜代饭”的效果。
问题在于,有的人一看到血糖稳了,就自己把胰岛素剂量减了,或者干脆停药。这就像车速慢了,你以为是刹车管用,其实是你没踩油门。
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血糖立马飙回来,反弹得比原来还猛。这种“假平稳”,很容易误导人。
第四个变化,是胃口变小了,但营养也跟着缩水。
冬瓜含水量高,吃多了容易“撑”,很多人说吃完冬瓜汤都不想再吃饭了。这种饱腹感,其实是“假性”的。你觉得饱,其实热量、蛋白质、脂肪啥都没摄入够。
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单一。冬瓜吃多了,其他高营养密度的食材就不敢碰,结果是——营养不良型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伤口恢复慢,抵抗力也差。
第五个变化,是肠道更通畅了,但也可能拉肚子。
冬瓜富含膳食纤维,对便秘的人来说是福音,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人,肠蠕动差,吃点冬瓜确实有帮助。但如果本身肠胃就虚寒,或者吃得太多太凉,容易腹泻、拉肚子。
长期腹泻,会影响药物吸收、血糖控制,而且电解质流失快,对身体是负担不是好事。尤其是夏天,不少人爱喝冰镇冬瓜汤,越喝越凉,越喝越虚。
凉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扛得住的。
所以说,冬瓜不是“万能菜”,更不是“糖尿病人的灵丹妙药”。它有它的优势,但也有边界。吃得对,是帮忙;吃得猛,是添乱。
我见过不少病人,跟我说:“医生,我这几个月血糖特别稳,药都少用了。”我一问,原来是天天冬瓜汤、冬瓜粥、冬瓜馅饼吃下去。我再一看体检报告,肌酐升了、血钾高、体重轻了5公斤,但血红蛋白也掉了,肌肉减少,肝功能也下来了。
这不是健康,这是“虚着瘦”。
还有人觉得,冬瓜能“清热降火”,夏天多吃点好。也不是不行,但清热是中医概念,跟降糖不挂钩。糖尿病人吃冬瓜,只能算是“用得巧”,别当“治病菜”。
真正合理的做法,其实是把冬瓜当成膳食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角。搭配豆腐、虾仁、鸡肉、蘑菇这些蛋白质丰富的食材,才是既能控制血糖,又不至于营养失衡的方法。
别被“吃得清淡=吃得健康”这句话骗了。清淡不等于没营养,低脂不等于低质量。
你可以吃冬瓜,但别只吃冬瓜。你可以让它多点出镜,但别让它霸屏。糖尿病人的餐桌,不应该只剩下一种颜色。
如果你真的想通过饮食降糖,那就要搞清楚一个前提:饮食的核心不是“吃少”,而是“吃对”。冬瓜是个好配角,但它不是主角,主角永远是你的整体饮食结构、生活作息、药物管理。
最后说句实在话,我不是不支持你吃冬瓜,我是怕你把冬瓜当成“救命稻草”。凡是吃得极端的,最后都落得极端的结果。
还是那句话,糖尿病不是靠一种菜能逆转的,但不当的吃法,真的能毁了一个人。
参考文献。
[1]王立新,黄建始。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的实践与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13-218。
[2]李秀荣,朱红。冬瓜中活性成分及其健康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15)!158-163。
[3]张晓静,刘海燕。膳食结构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16-82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截至到目前,兰景茗的反派角色已然暴露无遗,作为所有反派中权势最大的黑社会保护伞,她不惜利用自己的滔天权势,直接强迫许言午、孙飞、姜红军三人把“乔振兴遇害”定性为自杀。
甚至还在李砚心的订婚宴上,直接威胁洪亮。如此胆大妄为的做法,一下子就让洪亮陷入了被动。
不得不说,洪亮如今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既要对付藏在政法机关中的内鬼,又要提防黑社会团伙的报复。
而让洪亮真正看清局势的就是许言午。
在东平这场扫黑风暴里,最难看透的,不是敌人,而是站在你身边,却一句话都不说的人。
在《以法之名》的前半段剧情中,许言午作为一局之长,却一直被观众骂窝囊,乔振兴死亡案有诸多疑点不去追查,就像一个局外人,万海案更是直接放权给分局副局长孙飞,这种种不作为的态度,引起了骂名一片。
既如此,那这个许言午到底是好是坏呢?保护伞中会存在这样总是明哲保身的人吗?他有四处出手可以证明其身份。
第一次,指导组刚到东平,洪亮去乔振兴家慰问,当时秦峰也在,许言午故意给秦峰打电话问到了洪亮,这其实就是许言午在给洪亮提醒,他也相信洪亮会懂自己的用意。
紧接着,洪亮去乔振兴家查看现场时,已经被黑恶势力盯上,洪亮以为这次没那么容易逃脱。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许言午出手了,目的就是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保洪亮安全。他清楚的知道,洪亮不能死,因为他是牌局上最后的底牌。
第二次,乔振兴死亡当天的行动轨迹,是他“故意”泄露给秦锋的。
乔振兴死亡案早已被警方一锤定音,是自杀。这时候是许言午,故意让秦锋“看见”乔振兴那天的行动记录,间接给了洪亮线索。这是试探,也是一种默许,他知道秦峰肯定会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全部都告诉给洪亮。
如果不是许言午,洪亮会在这件事上花费不少精力,也就永远不会查到检察系统里的鬼。
第三次,洪亮被举报陷害,许言午悄悄出力替他洗冤。
洪亮在调查213枪击案、谢鸿飞落网之后,引得黑恶势力再次出手,于是一封举报信就这样寄到了省检察院,举报洪亮受贿。
这一次,洪亮面临“能不能活着查下去”的问题。
而此时又是许言午出手,暗中提供线索、关键证人,一步步帮助洪亮洗脱冤屈。
第四次,眼看洪亮的调查面越来越广,兰景茗暴怒决定暗杀他,这次还是许言午出手,临时抽调警力护洪亮。
兰景茗是东平市政法委书记,一个女人能做到这个位置,说背后没人是不会有人相信的。当洪亮顺着213案查到她了,兰景茗此时决定动手杀洪亮。
又是许言午,在没有请示汇报的情况下,直接调人保护,最终让洪亮有机会查清213枪击案中,兰景茗用的黑色手段。
到此时,洪亮终于明白,这些年许言午的隐忍。他在东平深耕多年,很清楚东平的政法机关从上到下,早就被渗透完了。
敌人有那么多,而自己只有一个人。在这个到处充斥着黑色的系统里,自己能动的资源,极其有限。他需要一个能打破这个局面的人,这个人就是洪亮。
其实,对于许言午的帮助,秦峰和洪亮一开始想的很简单,觉得是良心未泯,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意外发现许言午和张放过往甚密。
还记得一开始,洪亮本就打算辞职去北京和妻儿团聚,要不是张放的故意安排,洪亮不可能走到现在。这个人为什么是十一部的洪亮?不仅仅是因为他和乔振兴、李人骏都有关系,更是因为他是聪明人,有着大智若愚的本质。
成立指导组,去到东平这个大染缸里,没有独善其身的能力和意志,案子不仅查不清,还有可能给当地的黑暗势力再添新的力量。
最终,许言午说出实情,原来他早就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可苦于没有实质性证据,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禀告给张放。
所以说,没有张放,洪亮没可能进到东平这个漩涡里;没有许言午,洪亮不可能次次化险为夷,也不可能查清隐藏在东平政法机关里,屡次破坏规则的黑恶势力,更不可能一步步走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