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死亡31人!香港发现逃逸强、传染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阳性比率创近年新高!澳
近日,香港出现新冠病毒变种株,其免疫逃逸能力强、传染性高,引发关注。与此同时,澳门新冠病毒流行水平虽已从高峰回落,但仍处于较活跃状态。
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讲座教授孔繁毅表示,香港出现了轻微变种病毒株,同时在亚洲地区包括香港,还出现了新的病毒株XDV。1。这两种病毒株免疫逃逸能力较强、传染性较高,不过整体破坏力相对轻微。但高危人群若感染,出现重症的几率较大。他相信目前的疫苗仍有足够的保护力。孔繁毅还称,香港的新冠病毒活跃程度自3月中起上升,目前呈现出大约每半年一次轻微爆发的循环,主要原因是社区混合免疫抗体随时间下降。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指出,香港新冠病毒的活跃程度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儿童及成人严重个案的数字有所上升,不少重症病人都未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呼吸道样本对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比率创近52周新高,还录得多宗死亡个案。4月27日至5月3日,新增与新冠相关死亡个案31宗。近期邻近地区新冠病毒活跃程度持续上升,已达高峰水平。
香港正处于新冠疫情高峰期,近日有两名儿童感染新冠病毒,情况分别危殆及严重。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表示,香港新冠病毒活跃程度已达相当高的水平,自3月中起各项监测指标持续上升,超过去年8月的高峰,但仍低于过去两年的纪录。
根据卫生防护中心的监测数据,香港呼吸道样本对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比率,由3月16日至22日一周的1。71%急升至4月27日至5月3日一周的11。42%,创近52周新高。截至本月3日,自大流行结束后,累计因新冠相关死亡的个案达1430宗。4月27日至5月3日一周内,新增与新冠相关死亡个案31宗,远高于3月16日至22日一周内仅3宗个案。
在严重个案方面,欧家荣指出,近月个案同样有所增加。儿童严重个案4月有2宗,本月有3宗,主要出现呼吸道并发症,年龄介于8个月至13岁。另外,过去4个星期,成人新冠严重个案有75宗,其中26宗为死亡个案,相关数字已高于前4星期。
目前,XDV及JN。1后代谱系为香港主流的变种病毒株,免疫逃脱力较高。香港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分析,这一波高峰期主要是因为去年一段时间新冠阳性比率跌至极低水平,社区长时间没有自然传播,导致缺乏免疫补充,部分人对新冠的免疫力下降。孔繁毅预料,此次新冠高峰期将维持3至4个月,个案数字将在两个星期内见顶,并在最高峰后再维持6至8星期。
内地方面,中国疾控中心在5月8日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监测期内(3月31日 - 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3。3%升至6。3%。4月14日 - 5月4日的三周内,新型冠状病毒超越鼻病毒成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量的首位。
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省份的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省份,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表示,上一次新冠的小高峰发生在2024年7 - 8月,距今已过去10个月,随着人们抗体水平的降低或消失,此波小高峰也属正常。
今年澳门较邻近地区更早踏入新冠流行高峰。根据实验室监测数据,澳门流感样病人检出新冠病毒的阳性率自今年2月下旬开始上升,3月中旬达高峰(第12周阳性率为44。3%),之后逐渐下降,目前近三周呈现波动,第17、18、19周的阳性率分别为12%、17%、11%,显示曾轻微回升。总体而言,澳门新冠病毒近期仍处于较活跃水平,居民需注意防范。
目前澳门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为与JN。1相关的XDV变异株,与周边地区基本一致。最新资料并未显示XDV会较JN。1和XBB及其后代谱系引发更严重疾病,澳门使用的JN。1新冠疫苗仍然有效。在流感样群集性感染事件方面,2025年至今澳门录得111宗群集性流感样疾病事件,其中26宗由新冠病毒引起群集性感染,主要发生在院舍。卫生局已按院舍支援机制为相关院舍提供适切医疗服务,为适用对象处方抗病毒药物。
澳门本年至今暂未录得新冠病毒引起的危重及死亡病例。但鉴于长者、患有严重慢性基础病、免疫力低下的高风险人士感染后出现重症乃至死亡的风险较高,卫生局提醒加强防范,建议高风险人士尽快完成接种JN。1新冠疫苗。
值得关注的是,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治疗可阻断病毒复制,感染新冠病毒后5日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发生的风险。若高风险人士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等疑似新冠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抗原检测,阳性者尽快到医院和卫生中心就诊,以便及早获得抗病毒药物,并按医生指示服用。
目前新冠病毒已成为长期及周期性流行的传染病,卫生局提醒,为减少患上新冠或其他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每年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二是及时接种建议的新冠疫苗;三是确保自己及家人睡眠充足,饮食均衡以及勤做运动;四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五是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住口鼻,用纸巾包好痰涎及分泌物,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并尽快洗手;没有纸巾时应用肘部掩住口鼻,而不应用手掌掩住口鼻;六是保持空气流通及良好的环境卫生;七是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的地方;八是凡有感冒病征、需要照顾病人及进入医院及诊所的人士,都应戴上口罩;九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及留在家中休息,若症状加重必须尽快就医。
2025年5月15日,印度社交网络X平台(前身为推特)上的两家中国知名媒体新华社、环球时报账号忽然无法再向印度用户展示其内容,外界关注的焦点迅速转向了印中舆论场上的这场“信息风暴”。
印度民众想要获取中国权威媒体关于印巴局势的最新报道,却发现两个主要渠道同时哑火,这一场景显得格外突兀。
事发的导火索,据印度媒体公开报道,是此前网络上流传的一组疑似被击落的印度战机残骸照片画面中聚集了大量印度当地百姓与安保人员。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分别在X平台发布了相关消息,并配以照片。
据印度官方说法,这一消息属于“假新闻”,继而迫使社交平台方按要求采取封禁措施。实际上,因类似消息而被限制的账号不仅限于中方媒体:据公开数据,围绕印度战局发表评论的外国媒体及自媒体总计已接近8000个同样遭遇了内容屏蔽。
与此同时,在印度国内气氛却是另一番景象。5月初,印度举行为期10天的“胜利庆祝”活动,全印70多位驻外外交官先后被邀请参与“胜利成果”展示。
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印度方面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而伴随的讨论也极富争议:印度坚称其空军获得压倒性胜利,然而多方证据,包括网络上传播的照片和国际军事观察家的解读令不少人质疑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空军此次使用了中国产武器,作战结果也引发了印度社会某种层面的心理反弹。
印度退役中将尚卡尔近日公开表示:“与其与巴基斯坦作战,我宁愿选择与中国 队对抗。巴基斯坦士兵更懂得如何充分释放中制装备的性能。”其观点瞬间在印度网络平台热传,中国网友也对此评论颇多。
如果追溯近年印中两军的直接摩擦,从1962年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不论是在边界还是技术层面,历史纪录均表明中方在实战经验与武器体系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此背景下,将现实军事挫折归咎于“中国装备太好,印度士兵“没机会用好它”,显然不是外方能够信服的逻辑。
透过这场“谁掩盖事实,谁选择拉黑”的网络风波,也能看到现代信息战的严峻现实。网络平台成了主权、安全与国际话语权较量的前沿阵地。
对于普通网友来说,能否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不单关乎知情权,更考验信息筛选与价值判断能力。
媒体环境密不透风并不意味着不会浮现;数字时代的每一次“封禁”,都可能带来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反思。
对于任何国家,盲目“辟谣”或者单边“封锁”,难以真正安抚民意,坦诚面对事实,或许才是走出舆论旋涡的根本途径。
这场围绕印中巴三国的空中较量,给地区安全和国际传播方式提供了丰富样本。局势仍在动态发展,值得所有关注者警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