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意见特别关注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并进一步部署落实实名就业帮扶要求,将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持续监测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意见》指出,要根据产业端人才需求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链条,包括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和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六大方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次《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更强调市场化机制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核心作用。这意味着打破过去的体制,使就业工作更加符合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需求。过去,招生体制与市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储朝晖认为,《意见》以“市场优先”为导向,推动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从源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学科专业作为最主要的育人载体,需与用人需求匹配。《意见》强调,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综合考虑高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和学科专业设置。近年来,我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各地各高校加大了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