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扮“兵马俑”跳机器舞 人机共舞夺金
8月15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日赛程中,群体舞蹈项目迎来决赛。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与光谷东智具身智能公司的机器人率先上场,为观众演绎了一出精彩的人机共舞版“秦俑魂”,并赢得决赛金牌。
随着有节奏的击鼓声响起,9台身披3D打印秦俑战甲的人形机器人与一位来自北舞的真人舞者默契联动。鼓点节奏加速,机器人和人类舞者的动作幅度也不断加快,将军击鼓,率兵奋战,舞蹈张力尽显。人机共同以磅礴气势与精妙舞姿,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科技艺术对话。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单思涵表示,这是他第一次与机器人互动合作编舞,既新鲜又充满挑战。给舞蹈演员排练可以立时看出效果,但给机器人排练则需要从编排舞蹈到最终呈现经历多次失败。
机器人上手舞蹈并不容易,这要求其动作流畅度、运动稳定性和多机协同能力达到顶尖水平。舞蹈演员需穿上动作捕捉服进行舞蹈动作采集,并对经典动作进行分解、融合、重组。将编排好的舞蹈动作映射到机器人后,技术人员发现,机器人在完成部分激烈动作时会因重心不稳而摔倒。
技术团队在硬件和算法层面进行了大量优化,例如加大电源和驱动电机功率,开放部分电机限位,优化上下肢动作协调等。同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上进行深度定制和仿真强化,包括上下肢动作协同、高性能控制系统,以及对复杂舞蹈指令的解析、优化和执行。
单思涵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一大突破。未来机器人与人类舞蹈演员共同上台表演的场景将会非常多,眼下机器人主要是在模仿人类,未来也许能做出人类受制于身体结构不能完成的动作,为舞蹈带来更好的呈现效果。
楼凯奇更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过去产学研各界更多地关注机器人的“大脑”,如今开始把一部分重心放在机器人本体的运动能力、运动控制等技术方面,“头脑”和“四肢”能力共同进步。在他看来,大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平台,业内顶尖技术汇聚于此,对于推动机器人产业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扮“兵马俑”跳机器舞 人机共舞夺金 机器人扮“兵马俑”跳机器舞 人机共舞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