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蚊治蚊”安全性引发关注 生物防治新进展
生物防治技术或将成为人类对抗蚊媒传染病的重要助力。7月以来,由伊蚊传播引起的基孔肯雅病毒在华南多地市出现,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
广州、佛山等地推进防控工作,除了清理排查蚊虫孳生地、派发灭蚊片等常规防控手段外,还尝试了“以蚊治蚊”等生物防治手段。今年广东针对基孔肯雅热尝试生物防治的新方法,可能与近期天气因素有关。7月至8月是广东地区多雨季节,降雨频次高、雨量大,直接影响街道社区清积水和喷药工作的开展。
在本次防范措施中,中山大学团队培育了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食白纹伊蚊幼虫。佛山首次尝试“养鱼防蚊”的生物防治方式,在当地的人工湖和公园投放数千尾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的鱼苗,减少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
此外,“以蚊治蚊”的方法也引起关注,通过破坏伊蚊生育功能来抑制环境中伊蚊族群规模的技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称为“蚊子工厂”,其董事长奚志勇是胚胎显微注射法在蚊媒中转染沃尔巴克氏体技术的创始人。
这种“以蚊治蚊”的模式,通过释放一种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环境中的野生雌蚊交配,使雌蚊生产的虫卵无法孵化。从而降低释放区域内蚊媒数量,减少会传播疾病的雌蚊数量,最终实现降低或阻断登革或基孔肯雅等蚊媒病毒的传播。“以蚊治蚊”安全性引发关注 生物防治新进展 “以蚊治蚊”安全性引发关注 生物防治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