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内容

脑梗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再三劝告:天热宁可打打牌,也别做6件事及联合国难民署将裁员

2个月前 (06-18)热点关注31

  说起脑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吧?”或者“我平时挺健康的,血压也不高,怎么可能中风?”但现实却冷冰冰地打了很多人的脸。

  

脑梗的发病年龄,早就不止“老年人”这一个群体在承担了。最近几年,不少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甚至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开始频频被送进急诊室,原因就是:脑梗。

  

这就像你原本以为只会在冬天打翻的热水壶,到了夏天也照样会烫伤人。热天本该让血管扩张、流通顺畅,可偏偏脑梗在高温天也没“歇班”,反而有升高的趋势。

  

这不是悖论,而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健康常识:高温天气并不意味着身体就更安全了,尤其对于血管来说,夏天有时候比冬天更“危险”。

  

脑梗,也叫脑梗死,说白了就是脑子里某段血管突然被堵了,血流过不去,脑组织就像断水的花草,很快就会“枯死”。

  

脑细胞一旦坏死,就几乎无法复原。如果堵塞的位置在关键神经区域,轻则偏瘫、说话不清,重则呼吸骤停、直接死亡。

  

很多人对脑梗的印象还停留在“突发、倒地、送医”这几个字,但其实脑梗并不是“突然”的事,它往往是你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所“种下的果”。

  

尤其是夏天,很多人忽略了热天特有的风险,做了不少看似无害,实则非常危险的事,等到脑梗发生时,才追悔莫及。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五十岁出头的男性患者,姓刘,是一位私营企业主,平时应酬多,身体也算强壮。

  

去年七月,他因为天气太热,把每天早晨的散步改成了中午打麻将,“反正都在空调房里,也不出汗”,他说。

  

可就是有一天,他在牌桌上突然手一抖,牌掉了一地,人也跟着栽了下去。

  

送到医院时,他已经出现了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无法动弹的表现,典型的脑梗症状。检查发现,他的血黏度高得惊人,脑部的一个小血管完全堵死了。

  

再往前追溯,他早已高血脂,却一直没在意,也没规律体检。他本以为自己“吃得好、睡得着、身体棒”,结果却差点命都没了。

  

高温天其实是脑梗的高发季,这个时候身体水分流失快,血液容易变得黏稠,就像一锅汤越煮越稠,里面的“料”(胆固醇、血脂等)就更容易沉积、堵住血管。

  

尤其是那些平时基础血管条件就差的人,比如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抽烟喝酒习惯、缺乏锻炼等,更容易在这种时候“引爆”。

  

但很多人还在犯几个致命错误。夏天不愿意运动,空调房里窝着不动,血液循环就更慢;或者贪凉,猛喝冰水、吃冷饮,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引发血压波动。

  

还有的为了“清凉”,晚上熬夜、睡眠严重不足,这些都会让神经系统疲劳,增加脑血管崩溃的风险。

  

再有些人天气一热就觉得没胃口,就干脆不吃饭、少喝水。身体缺水,血液浓度自然升高,血流变慢,堵塞的几率就更高。

  

尤其是老年人,口渴感本来就迟钝,很容易陷入“慢性脱水”,这时候再加上原有的血管病变,脑梗的“导火索”就被点燃了。

  

还有个被忽视的误区是“喝酒解暑”。不少人夏天喜欢来瓶冰啤酒,图个凉快。

  

可酒精在体内分解后,会导致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同时加速体内水分流失,让血液更浓稠。喝酒本身就是脑梗的危险因素,夏天喝酒,更是双重打击。

  

“追剧熬夜”也是一个夏季高风险行为。

  

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身体处于一种慢性应激状态,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会造成血压波动和血管收缩异常,再加上夜间新陈代谢放慢,血液流动变慢,风险也随之增加。

  

还有一些人,夏天喜欢“突击性锻炼”,比如突然跑步、骑车,甚至中午顶着大太阳去健身。

  

这种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其实是在给血管“加压”。运动是好事,但要适量、要避开极端高温时段,否则反而可能诱发血管意外。

  

夏天最容易诱发脑梗的6件事,其实很多人都做过:不喝水、熬夜、猛吃冷饮、贪凉猛吹空调、突然剧烈运动、夏天喝酒。

  

看似无害,但一旦形成合力,就可能是压垮脑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该怎么做,才能在天热时保护好血管呢?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非常关键。不是等渴了才喝,而是定时、规律地少量多次补水,帮助血液维持流动性。

  

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都建议喝一小杯温水。

  

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宁可晚上早点睡,早上早点起,也不要牺牲睡眠时间去追剧、打游戏。良好的睡眠能帮助神经系统稳定,降低血压波动,是防止脑梗的重要保障。

  

饮食方面,不要因为天热就忽略了营养。适当清淡而不清空,保证蛋白质、蔬菜和优质脂肪的摄入,避免高盐高油。

  

夏天尤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节食过度,暴饮暴食和饥饿一样,都可能诱发血压波动。

  

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者糖尿病,一定要坚持定期监测,遵医嘱进行规范控制。不要觉得“天气热了,血压自然就低了”,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非常危险。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夏季运动不能停,但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适当散步、太极、慢骑行,是不错的选择。

  

不要在烈日下暴晒运动,也不要长期坐着不动。运动是血管的“活化剂”,但前提是科学合理。

  

心态也是防脑梗的一味“良药”。平心静气、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对血管健康有显著帮助。夏天烦躁易怒,学会调节情绪,就像给血管装了个“减压阀”。

  

说到底,脑梗不是突然来临的,它是你生活方式里的每一个“不在意”慢慢堆起来的结果。

  

天热时,宁可约三五好友打打牌、聊聊天,也别做那些让血管冒险的事。血管是身体最脆弱的“电缆线”,一旦短路,代价太高。

  

希望你不是只有寒冬才是脑梗的高发期,夏天的“热”同样能把人推向深渊。关爱血管,从不做这6件事开始,才是真正的“避暑”。

  

参考文献:
[1]陆林,王强,刘文。高温天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关系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8)!745-749。
[2]朱志军,邵建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2)!1072-1076。
[3]陈浩,李敏,张洁。夏季高温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3)!254-2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联合国难民署宣布,由于经费被迫缩减,将精简其总部及下属机构,裁减约3500个职位。该机构已完成对活动、支出、人员配备和结构的审查,并决定关闭或缩减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同时将总部和区域办事处的高级职位裁减近一半。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波·格兰迪表示,鉴于严峻的财政现实,难民署被迫缩减整体行动规模。未来将在精简的总部和区域办事处架构支持下,集中精力开展对难民有最大影响的行动。此前,格兰迪曾警告称,削减全球援助将使数百万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好利来居然可以免费维修蛋糕包括不是本品牌的。

  

  

  

相关文章

五一假期“开堵” 高速免费引拥堵高峰

五一假期“开堵” 高速免费引拥堵高峰

   明晚下班后,愉快的五一假期将正式开始,假期从5月1日持续到5月5日,共五天。这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预计会出现拥堵情况。高德联合多部门发布了《2025年五一假期出行预测报告》,帮助大...

协和医学院董某莹事件最新进展 文章修改引关注

协和医学院董某莹事件最新进展 文章修改引关注

   4月28日,有网友发帖称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上一篇关于“校长寄语协和医学院2023届毕业生”的文章删除了有关董袭莹的内容。此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被举报...

欧盟将投资9.1亿欧元加强欧洲防务 提升关键防务能力

   当地时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根据2024版欧洲防务基金向国防工业投资9.1亿欧元。此次投资旨在通过欧洲科研界与工业界的协同合作,弥补部队机动性和无人机防御等关键能力方面的不足...

工人怕脚脏不肯进屋避雨 消防员暖心邀请

工人怕脚脏不肯进屋避雨 消防员暖心邀请

   近日,山东济宁,工人到消防站避雨,怕脚脏不肯进屋,消防员暖心邀请并递上热水。      ...

北科大调查董袭莹论文雷同质疑 核心内容高度重叠

北科大调查董袭莹论文雷同质疑 核心内容高度重叠

   协和医学院“4+4”博士董袭莹的博士论文因正文不足30页受到质疑。据扬子晚报报道,有人指出董袭莹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在2022年提交的一项发明专...

北京劳模曹兰敏退休后再上岗 加入业余辅导团为职工解惑 继续贡献余热

北京劳模曹兰敏退休后再上岗 加入业余辅导团为职工解惑 继续贡献余热

   2025年4月30日上午,北京市劳动模范、龙泉西区域调度员刘硕给曹兰敏打来电话,咨询如何更精准地进行调度发车。曹兰敏退休后加入公交集团客四分公司业余辅导团,继续为公交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