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0年进山捡2万多斤垃圾 环保善举引深思
男子10年进山捡2万多斤垃圾 环保善举引深思。10月28日,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新城支行员工高伟统计出一组最新的捡垃圾数据:饮料瓶103982个、烧烤签116100根、其他垃圾3894.94斤。在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呼和浩特著名景区小井沟,截至10月25日,近10年来,高伟利用节假日进山捡垃圾371次,所捡垃圾达到21600多斤热点话题。其中卖废品所得的8000多元钱,他都捐出去了。很多当地人都称高伟是“大青山清道夫”。目前,高伟已退休的妻子也加入到进山捡垃圾的行列,他还组建了环保志愿者群。
高伟先生持之以恒的善举令人敬佩,同时也引发思考:景区的洁净若长期维系于某个人的善意与坚持,这份感动背后是否反映了某种失衡?高伟10年间清理出2万多斤垃圾,说明景区游人众多,但也反映了部分游客环保意识的缺失和景区日常管理的缺位。当高伟们的奉献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游客公德与管理漏洞留下的空白时,个人的善举就成了维系环境底线的脆弱防线。这样的情况对于著名景区来说本不应该存在。因此,在为高伟点赞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景区可持续的环境保洁长效机制。
小井沟景区保洁确实存在难度。高伟捡垃圾的活动范围是呼和浩特方圆100里左右的山里,对这么大的范围进行环境卫生管理难度很大。然而,高伟进山捡垃圾的实践也许能为景区卫生管理提供借鉴。高伟用脚步丈量出的不仅是一条条洁净的山路,更是一份现成的垃圾热力图。他弯腰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垃圾箱最该站立的地方。他反复清理的路线正是保洁力量最该加密的盲区。高伟们的行动轨迹完全可以成为相关管理部门优化保洁方案的参考。
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景区管理者、游客与所在地方的共同事业热点话题。有关部门不妨在游客线路上增设更多垃圾箱,以更智慧的方式进行文明旅游引导。同时,尽可能将高伟这样的志愿者力量纳入整体规划,建立协作机制并提供必要支持,将使民间善举与专业管理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国内许多其他景区,景区环境整洁是可以实现的常态。那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无疑有成熟的环境保洁体系作支撑。这可以为小井沟等景区保洁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将公共环境的整洁寄托于少数人高尚的道德感和牺牲精神,既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赞扬高伟,但更期待“高伟”们有“失业”的一天。那时,景区环境保洁没有死角,每位游客的无痕旅游也成为自然的习惯。这样,大青山的翠绿,小井沟的秀美,才能以最可持续的方式得到最长久的守护。男子10年进山捡2万多斤垃圾 环保善举引深思 男子10年进山捡2万多斤垃圾 环保善举引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