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释放压力新出口:求生挑战赛走红
“指甲缝里嵌满泥垢,假睫毛却粘得牢固。”29岁的杨朝芹蹲在张家界七星山的灌木丛中采摘野果时,镜头记录下的这一幕反差画面,让她在社交平台迅速出圈。
与此同时,25岁的药学院毕业生张博林用专业知识辨别可食用药材、在自制庇护所前大笑的视频,同样收获百万点赞。
这场“七星山•骆驼杯”荒野求生挑战赛中两位素人选手的走红,反映出在国外户外文化影响下中国荒野挑战热的蓬勃发展,也暴露出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
荒野挑战的中国化演进
中国观众对荒野生存的认知,绕不开英国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的名字。
2009年,贝尔的《荒野求生》中国特辑在国内热播,这位曾服役于英国皇家特种部队的探险家,用在极端环境中取火、觅食的硬核技能,掀起了中国第一波“荒野求生热”。彼时,观众惊叹于“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的强悍。
十余年后,这种源于国外的户外文化已在国内成燎原之势。
不少探险、生存挑战通过网络平台为大众所熟知,在此次“七星山•骆驼杯”荒野求生挑战赛中,杨朝芹与张博林的走红,恰恰印证了这一变化——他们没有贝尔的特种兵背景,参赛初衷更多是“为心灵减负”:杨朝芹带着重度抑郁症病史而来,想在放空状态中寻找力量;创业失利的张博林则希望在荒野中重建内心秩序。他们的生存方式更显“接地气”:杨朝芹靠试吃野菜、抓蝗虫充饥;张博林则活用药剂学知识,识别百合、黄精补充能量,将专业技能转化为生存本领。年轻人释放压力新出口:求生挑战赛走红 年轻人释放压力新出口:求生挑战赛走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