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突破 续航有望翻倍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科学家近期在这一前沿技术上取得了一批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使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电池充放电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往返移动。锂离子相当于电池中的“外卖小哥”,负责把电子从电池正极送到负极,而固态电解质则是“送外卖”所行驶的“道路”。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却软得像橡皮泥。这两种材料贴合时,就像把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界面处坑坑洼洼,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这也是固态电池还没有广泛走向市场的原因。
目前,我国多个科研团队通过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固固界面的接触难题,彻底打通了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特殊胶水”——碘离子。这种“特殊胶水”在电池工作时会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主动吸引通行的锂离子过来,自动填补小缝隙和小孔洞,使电极和电解质贴得严丝合缝,从而突破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完全不怕日常变形。此外,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学的小零件”,这些小零件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热点话题,有的能额外“抓”住更多锂离子,直接让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
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氟的“耐高压本事”极强,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壳”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这项技术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热点话题、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确保安全和续航“双在线”。固态电池突破 续航有望翻倍 固态电池突破 续航有望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