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百年闭环:他用对称与不对称,写完了物理与人生的终章 从细沙窥世界
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一年前,《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首映礼上,生物物理学家王志珍与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朗诵了杨振宁最爱的小诗《天真的预言》:“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叙事,一个用学术、友情、爱情编织的故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是数学家杨武之。少年时代,他在战乱中逃难——从合肥到昆明,从书桌到防空洞。抗日战争期间,他用铁锹从废墟中挖出几本幸存的英文书,那是他与世界的最初连接。在西南联大,他是黄昆、张守廉的同窗,三人被称为“物理三剑客”。那时,他写在笔记本封面上的一句话是:“科学,是信仰的另一种形式。”
后来,杨振宁赴美留学,与费米教授交往密切。费米常带他走在芝加哥大学的校园湖畔讨论中微子问题。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左右对称性的固有信念。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破例速度颁发给他们。此后,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在中国物理事业发展进程中,杨振宁积极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的国际接轨,协助建立多个国际水平实验室。1971年,杨振宁顺利拿到赴中国的签证,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他感慨中国变化太大,“我记得穿越国境线以后,我在空中首先看见的是我读大学和离开中国前生活的城市昆明。”
2014年,92岁的杨振宁做客浙江大学,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热点话题,现在又回来了。”他也有审慎的一面,2017年,他公开反对中国立即兴建耗资巨大的强子对撞机,认为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合适。杨振宁的百年闭环:他用对称与不对称,写完了物理与人生的终章 从细沙窥世界 杨振宁的百年闭环:他用对称与不对称,写完了物理与人生的终章 从细沙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