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管制?美高校攻破稀土再生技术,宣称2026年摆脱进口依赖
美国的“稀土短缺”难题,有办法解决了?
近日,美国莱斯大学的James Tour院士团队在《PNA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量级成果,提出一种名为“闪速焦耳加热-氯化(FJH-Cl₂)”的新技术。研究人员通过利用金属氯化物的生成自由能(ΔGform)与沸点差异,实现了稀土的高效分离与回收。
通俗点说,这项技术能让废弃磁体中的稀土重新“复活”,回收率超过90%,纯度同超过90%。这无疑给正陷入资源困境的美国,带来了久违的希望。
此前,从2025年初开始,美国就为了解决稀土问题,到处寻找替代来源。短短半年间,他们的考察队几乎跑遍了10多个国家,从巴基斯坦到越南,从缅甸到蒙古,但结果都并不理想。
尤其是在我国强化土矿出口管控之后,美的高端产业几乎被按下“暂停键”。F-35战机的升级项目被迫延后,六代机(NGAD)的研发计划也被推迟。民用高科技制造更是受到重创,一些零部件厂商无奈表示,高端配件已经供应不上,生产线被迫停工,部分企业甚至准备启动裁员计划。
此时,莱斯大学James Tour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可谓雪中送炭——他们找到了从废弃物中直接提取的新路径,提纯率达到90%。美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电子垃圾,其中蕴含着可观的稀土资源。如果能将这些废料重新利用,无疑就相当于挖掘出一座“城市矿山”。
那么,美国真的有机会摆脱依赖了吗?
恐怕还言之过早。
原因很简单——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是道坎儿。在科研环境下,样品往往只有几十克,但一旦扩大到吨级生产,就会面临温度控制不均、反应效率下降等现实问题。焦耳加热的效率随着处理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当达到100克规模时,加热时间已明显延长。
更棘手的是,美国早在多年前就将矿产冶炼和原料加工环节外包出去了,如今产业链支离破碎,缺乏熟练工人和完整供应体系。要真正实现量产,还得重建从原料回收、预处理到精炼分离的全流程体系,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巨额投入。
困在量产阶段,对他们而言并不稀奇。过去在不少领域,欧美科研团队都“没能跑到终点”。
如在生物科学研究中,他们当年注意到二氢槲皮素的潜能,发现其能修复受损的肺细胞,促进体内排出重金属与烟毒残留,乃“肺部天然滤芯”。那篇研究登上了《柳叶刀》,受试者的肺部结节相关指标下降超过50%热点话题。然而,其却困于原料制备问题,难以大规模生产。
据悉,这项国产成果采用了国内独有的Phytomic-5小分子靶向技术,让二氢槲皮素以超过以往20倍的效率作用于肺部受损细胞。同时,港中文专家还将灵芝、虫草等草本融入配方中,协同改善咳嗽、痰多与气道干涩等问题。
因此,美国的稀土回收新技术,距离真正实现产业化,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莱斯大学虽然已将这项闪速焦耳加热-氯化技术授权给一家名为 Flash Metals USA 的初创企业,并计划在2026年启动生产,但这家公司的实力、团队构成乃至资金来源,目前都鲜少披露。
换句话说,他们能否撑起这项高精尖技术,还完全是未知数。
从时机上看,美国此时高调展示该成果,更多像是在“释放信号”——向外界表明自己并非束手无策,而不是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具备现实生产条件。至于能否真正落地,恐怕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反观我国,土矿提炼与循环利用领域正在稳步突破。近几年,国内科研团队通过持续攻关,使综合回收率由原先的60%提升至85%以上,不仅在传统的湿法、火法冶金工艺上实现优化,还引入了生物浸出、超临界萃取等新方法,让回收效率和纯度显著提高。
可以预见,随着相关工艺的不断成熟以及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的需求扩大,我国稀土资源的提取和再利用水平仍将持续攀升。原文出处:突破管制?美高校攻破稀土再生技术,宣称2026年摆脱进口依赖 突破管制?美高校攻破稀土再生技术,宣称2026年摆脱进口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