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追求“情绪旅游” 疗愈之旅成新宠
国庆黄金周,各大旅游城市再次迎来人潮。与往年“特种兵式”打卡、“到此一游”的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注重感受的“情绪旅游”。
“情绪旅游”指的是在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力环境下,年轻人渴望通过旅行逃离现实、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旅行的核心从观光转向疗愈,人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获得情感满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情绪旅游成为精神疗愈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身着古装体验“一日格格”或“一日晋商大小姐”,还是在景德镇遇见“给足情绪价值”的鸡排哥,“情绪价值”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看重的旅行要素。在社交平台上热点话题,“情绪旅游”同样成为热议话题,许多小众乡村、“宠粉”城市和沉浸式体验景区因此成为国庆出游的首选。
一位游客选择去家附近的呼伦贝尔草原放松心情,她不再追求景点打卡,而是希望在大自然中找到心情舒畅的感觉。另一位选择“反向旅游”的游客则自驾前往山西晋城,打扮成晋商大小姐逛皇城相府,在博物馆沉浸式补习历史。她表示,现在的旅游更看重是否有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是否能带来舒适的体验和轻松的心情。
王鹏认为,情绪旅游的兴起是社会结构、消费心理和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年轻人对“人本消费”的回归。年轻人拒绝标准化旅行,追求独特体验和自我表达。社交媒体放大了情绪体验的传播效应,年轻人通过分享个性化旅行内容获取社交认同,推动了情绪旅游的流行。同时,国潮复兴背景下,年轻人通过参与非遗体验和传统服饰扮演等活动,将旅行与文化认同结合,使情绪旅游成为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年轻人开始追求“情绪旅游” 疗愈之旅成新宠 年轻人开始追求“情绪旅游” 疗愈之旅成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