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应急服务该不该发“天气财” 定价困局引争议
国庆夜的泰山之巅,狂风骤雨中挤满躲进厕所避雨的游客,而一墙之隔的宾馆大厅里,99元一个的过夜坐席正在热销。当极端天气撞上旅游高峰,这份包含泡面、充电和休息位的“应急套餐”售出2000多单,却也撕开了景区服务定价的深层矛盾:在避险刚需面前,商家该守商业逻辑还是担公共责任?
10月2日的泰山遭遇强降雨大风,山顶13家宾馆的998个床位早被预订一空,标间价格飙升至千元以上。厕所挤满了避雨游客,部分饭店开放餐厅收取60-100元过夜费,某宾馆推出的99元坐席套餐包含泡面、热水、充电等服务,国庆期间售出超2000单。景区通报强调“明码标价无投诉”,但游客用脚投票的数据暴露了供需的极端失衡。
从显性成本看,泡面5元、充电宝租金10元、按200人分摊的场地费约20元,叠加山顶运输成本是平地的3倍,基础成本约50元热点话题。隐性成本更关键:深夜服务的3倍人力工资、占用营业场所的机会成本,以及零下5℃环境下的避险溢价。有游客算账:比起千元房费或冒失温风险,99元买安全似乎“划算”,但公共服务是否该按市场规律定价?
黄山开放免费应急避难点,迪士尼暴雨天免费发放雨具,纳木错则明码标价含氧设备费。对比可见景区应急服务分三种模式:纯公益型、附加服务型、刚需收费型。泰山的问题在于,当998个床位要应对2万游客时,本属商业行为的住宿被迫承担起公共避险功能,而99元定价恰卡在“应急服务”与“市场行为”的模糊地带。景区应急服务该不该发“天气财” 定价困局引争议 景区应急服务该不该发“天气财” 定价困局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