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高速电动车“人等桩” 充电焦虑凸显
国庆中秋“双节”首日,某高速公路充电站仅有4个充电桩在运转。王女士的电动车在充电站排队等候了足足3小时,这是千万新能源车主假期出行困境的一个缩影。
当天,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1748.5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1.95%,创下历史新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预测,本次假期自驾出行将达18.7亿人次,高峰时段高速车流量或突破日均7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峰值可能触及1400万辆。
假期高速充电难反映了我国新能源车快速普及和充电需求集中爆发之间的矛盾。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1281.8万台,今年上半年桩车增量比优化至1:1.8,高速公路充电桩四年间翻了两番多,累计建成6.2万个充电停车位。然而,这些供给仍显不足。国家电网监测显示,假期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充电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京沪、广深周边服务区早早开启“叫号充电”,有车主拿到号时发现前方还排着十几辆车。
回顾历史数据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趋势。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高速电动汽车充电量达7215.27万千瓦时,日均1030.75万千瓦时,较当年“五一”增长34%,较2023年国庆增长80%。仅一年时间,2025年假期首日充电量就接近2024年的日均水平,需求增速远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
车主的“充电焦虑”是短期潮汐冲击与长期供需失衡的叠加结果。为应对这一问题,多地已采取应急措施。例如,在江苏,30个重点繁忙服务区提前部署移动充电机器人服务新能源车。在贵州,移动储能充电机器人引入高速公路,采用“桩找车”的模式打破固定车位限制,为潮汐需求提供了动态缓冲。
除了技术创新,运营机制调整也在发挥作用。部分地区通过动态设置SOC(电池剩余电量)充电上限,缩短单辆车充电时长。运营商将默认充电上限从100%调整为80%,帮助车主尽快满足续航需求后即可离场,提升充电桩整体利用率,缩短后续车辆等待时间。车企与平台联合推出充电导航服务,实时显示周边服务区、高速出口5公里内充电站的排队情况,引导车主错峰补能。假期高速电动车“人等桩” 充电焦虑凸显 假期高速电动车“人等桩” 充电焦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