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堵车人堵成鸳鸯锅 公共服务何在?
9月30日清晨,许广高速入口一公里的路程,有人开了一个半小时。车流纹丝不动,有人拍方向盘怒吼,有人默默掏出折叠马桶。这不是段子,而是2025年国庆假期前的真实场景。全国多地高速提前拥堵,所谓“错峰出行”演变为“聚峰出行”,千万辆车在公路上凝固成一条条钢铁长龙。
这场拥堵暴露了道路容量的极限,也是一场关于责任与尊严的公共考验。当“应急桶”成为出行标配,个人的未雨绸缪似乎正在填补公共服务的空白。
聪明人扎堆出行,本是集体理性的悖论。谁都想避开高峰,结果人人提前出发,高峰反而提前到来。河北周先生9月27日启程,却因检查站未提示进京证要求而滞留;深圳北站9月28日已人山人海,280公里车程耗去5小时。交通部门预测当日全省车流突破千万,远超春运。这不是偶然,而是可预见的系统性压力。
真正的裂痕在于公共服务的响应滞后。当应急管理部提醒公众“备好应急物资、关注天气预警”时,潜台词已是:出了问题,你得自己扛。人们开始携带便携马桶、湿巾、食物、充电宝,甚至麻将和羽毛球。这些“堵车神器”不是炫耀智慧热点话题,而是对基本如厕权、休息权的悲壮捍卫。服务区厕所排长队,路上无处可去,应急桶成了最后的体面。
这背后是公共设施供给与管理能力的结构性失衡。高速公路建得越来越长,但服务区的承载力、应急车道的监管、跨区域协调机制未能同步升级。检查站信息不透明热点话题、修路预告不到位、拥堵时长无预判,这些细节累积成堵点。更关键的是,我们缺少针对“超长时间滞留”的官方预案:没有分段预警,没有物资投放机制,没有对被困人群的基本关怀。
个人准备再充分也无法替代系统的责任。把应对拥堵的重担压在司机肩上,等于默认了“堵车合理化”。当每个家庭都像远行的难民般备齐生存物资,我们赞美的不应是“国民适应力”,而应是公共服务为何退场。
下次你会带应急桶上路吗?或许会。但更该追问的是: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为何容不下一次体面的如厕?出行不该是生存挑战,道路的终点也不应是尊严的起点。第一批堵车人堵成鸳鸯锅 公共服务何在? 第一批堵车人堵成鸳鸯锅 公共服务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