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为何引发海水倒灌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影响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发生海水倒灌现象。部分地区水浸高度超过1.5米,海水甚至灌入地下车库,鱼群被冲上岸。
海水倒灌是指海水通过地表或地下进入陆地,通常发生在沿海地区或河流入海口。这种现象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地质结构、潮汐和台风等。
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敏解释,了解此次海水倒灌现象需要明白两种“潮”。一种是天文潮,即海洋受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另一种是风暴潮,当海面上有台风生成并靠近岸边时,强风会把海水往岸边堆积,同时气压骤降也会让海面升高,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沿海水位异常上涨。
风暴潮叠加在正常天文潮位之上,可能使沿岸海水暴涨,潮位超警戒。如果遇到天文大潮,潮位会更高。超警戒潮位可能漫过堤防,导致沿海低洼地区出现海水淹没,也可能通过地下管网倒灌海水。
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广东沿海正处于天文大潮期。24日天文高高潮距离蓝色警戒潮位在50至90厘米之间,“桦加沙”以台风级别登陆阳江,带来了强风暴潮过程。广东省沿岸出现了278厘米的过程最大风暴增水,珠江口受影响最严重。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等多个沿海地市出现超红色警戒的高潮位,惠州市出现超橙色警戒的高潮位。
数据显示,位于珠海香洲岸段的珠海海洋站测得208厘米的风暴增水,最高潮位达328厘米(按1985国家高程基准),超过红色警戒潮位43厘米。近岸海域的浪也较大,珠海近岸浮标观测到6.5米的有效波高,部分岸段出现越浪现象,有些海堤被巨浪损毁,加剧了海水倒灌的影响。台风“桦加沙”为何引发海水倒灌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影响 台风“桦加沙”为何引发海水倒灌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