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婚不育”更猛的冲击波,来自70后父母的集体“松手”!(厦门大学辟谣研究生免
现如今,我国年轻人“不婚不育”的现象较为严重。根据卫建委数据显示:2024年出生人口只有920万,总和生育率1。07,跌破警戒线。此外,年轻人结婚数量也在持续下滑。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而在此前的2024年一季度数据,已经是创下1978年来的历史新低。
导致年轻人“不婚不育”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结婚、生育的成本都过高,让年轻人望而生畏。现在各项结婚成本加在一起至少要上百万。养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至少也要50-60万。②很多年轻人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不敢结婚生子。③与老一辈子不同,现代年轻人对结婚生子并不是特别在意。很多人都不愿意为结婚生子之后的各种压力所拖累。
实际上,当代很多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不婚不育”,并不会令人感到奇怪。毕竟时代不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来自他们父母的70后的集体“松手”,这就是比年轻人“不婚不育”更猛的冲击波。有数据显示,一线和二线城市的70后父母中,有63。5%表示";不会干涉子女的婚育决定";。
从目前情况看,也并非70后父母不希望孩子早点结婚生子,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条件并不允许,也只好想开一点,选择集体“松手”,不再干预子女的结婚和生育。那么,70后父母选择集体“松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催婚催育无效果,不如不催!
很多70后父母刚开始一直在催子女早点结婚生子,却让子女产生抵触情绪。有些父母把子女催急了,就搬到外面去住。还有的子女对催婚催育很反感,平时就很少回家,免得被父母催婚催育。时间久了,70后父母觉得催婚催育没效果,还不如不催了,这样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可以更缓和一些。
第二,70后父母不想被拖累。
现在70后父母不再催年轻人结婚生子,主要还是不想被拖累。当代年轻人结婚生子主要是靠父母在经济上的支持。通常结婚需要20-30万彩礼钱,办婚宴、租婚车、拍婚等也要10多万。而买房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首付款也都要70后父母拿钱出来。
这样一来,70后父母工作几十年攒下的一点积蓄,就在子女结婚中消耗殆尽。那70后父母将来生病、养老的钱就没了着落,晚年生活会比较凄凉。为此,70后父母也不再催着子女结婚,谁也不想让自己晚年过着拮据的,没质量的生活。
第三,年轻人收入低,工作不稳定。
现在很多年轻人收入低,工作不稳定,有时还要失业在家啃老。这就导致了一些70后父母不再向儿女催婚催育。因为,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之下,如果更要让其结婚生子,这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显然,70后父母与子女在这个方面达成了共识,就是有经济条件可以结婚生子,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就不要勉强,不婚不育也是可以的,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实际上,这一代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会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而70后的父母则对他们选择表示认同,不再期待他们结婚生子,这也说明整个结婚生育的大环境并不理想。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年轻人的结婚成本(包括房价),提供更多的保障房。
同时,还要降低生育孩子的成本,减轻年轻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此外,还要适当上调年轻人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通过多管齐下,才能改变这两代人对“不婚不育”的看法。
近日,有关厦门大学研究生招生“免试入学”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厦大招生”微信公众号于5月11日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学校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工作,并提醒考生不要轻信诸如“免联考项目”、“免试入学、保障毕业”等虚假宣传。
最近,上海地铁11号线等一些长距离线路上,不少乘客自备折叠小板凳,在车厢连接处或角落见缝插针地就坐,引发热议。上海地铁方曾多次发布提醒,呼吁乘客勿做“板凳族”,但此类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乘客,大家看法不一。
上海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允许乘客携带小板凳进入车厢,但出于安全和公共秩序考虑,不建议在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在地铁车厢内,多处都贴着“请勿使用小板凳”的标识,广播也循环播放相关提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发现后还会进行劝阻。
专家表示,未固定在车厢的小板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影响载客容量和正常上下车秩序。而且,板凳乘客的低座位、低视角也容易让周边乘客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并不提倡自带小板凳。